為什麼孩子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一種選擇不了的沉默焦慮 | 拾書所

為什麼孩子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一種選擇不了的沉默焦慮

$ 284 元 原價 360
◆王意中(資深臨床心理師)專文推薦。 ◆收錄國內外協助資源、台灣選擇性緘默者的人生經歷分享。 選擇性緘默症常被誤會是太害羞,這種溝通焦慮障礙,讓人想說話卻開不了口。 選擇性緘默者及家長親身分享生命故事的第一本書。 每一百五十名幼童, 就可能有一人為此受苦, 若缺乏適切協助,甚至一輩子也好不了。 別小看這份「沉默」, 那可能是脆弱、孤單又恐懼的孩子, 用盡全力在無聲呼救! 理解並接納,是打破緘默的第一步。 你的孩子,緊張時會有這些行為嗎? 【遇到某人或進入某個環境,就完全無法開口】一見別人接近就低頭不語,退縮到一旁,眼睛不敢看對方;在家是個開心果,到學校,卻成了不說話的小孩。 【身體像木頭般僵硬】怕一動就會被人注意到,因而全身緊繃,不敢亂動。 【只有一號表情】極力想隱藏內心的不安,卻變成面無表情。 千萬別輕忽,這些是「選擇性緘默症」常見的焦慮表現。 這是一種溝通上的焦慮障礙,在幼兒身上常見,但很難發現,往往要等上幼兒園、與其他孩子相對照,大人才會注意到小孩「不對勁」。 「不說話」,容易被誤會只是害羞、故意作對、很跩、沒禮貌……在長期遭誤解、輕視,甚至霸凌下,孩子失去了自信,無法好好上學,交不到朋友。 其實,它可能由先天敏感特質引發、受環境劇烈變動影響,而且並非長大就會好,甚至可能衍生更嚴重的焦慮和憂鬱,跟著人一輩子。 理解和接納,讓被封印的聲音破繭而出。 選擇性緘默症是極隱性的病症,從鑑定到醫治,心理諮商、語言治療及特教系統等協助資源極少。而透過本書的數十位選擇性緘默者、家長、老師及專業心理師,在學習、工作、家庭、社會與人際領域的生命故事分享,我們瞭解到循序漸進地建立信任,將有機會助其走出恐懼與焦慮。 愈是有口難言,愈需要用心理解、接納,才能在黑洞般的沉默中,找到珍貴的溝通之門。 【本書特色】 ◎選擇性緘默者的心聲: .我感覺我的頭中間彷彿有一個黑洞,我的聲音被黑洞吞食,再也回不來了。 .我安靜,不是因為我漠不關心,而是因為我很害怕。 .究竟我做了什麼?並沒有。我不過是做我自己,因為選擇性緘默是我的一部分。我被困在緘默的牢籠之中,並且因安靜而有罪。 .沒有人知道,一個人必須多麼勇敢,才能面對選擇性緘默症。你既害怕聽到自己的聲音,但又殷切盼望能被聽見,這簡直是酷刑。 ◎「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籌備會日前已成立。正如過動兒、自閉兒等從不被瞭解到備受關注,「選擇性緘默症」逐漸從隱性障礙浮上檯面,成為特教領域中必須關照的一個重要族群。 【名人推薦】 【醫師、心理師、老師及家長齊心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王大延(明道大學人文學院退休院長/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王淑娟(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副教授/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宋維村(天主教若瑟醫療財團法人若瑟醫院顧問) 卓惠珠(花媽,亞斯教母) 邱姵寧(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神老師(沈雅琪,基隆市長樂國小教師/《一個都不能少》作者) 張正芬(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張學岺(幸福身心診所醫師) 陳錦雪(台北市永樂國小資優班退休教師/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黃金源(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退休副教授/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黃盛璘(園藝治療師) 劉雅真(老師/FB社團「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老師的討論區」創辦人) 謝印忠(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國外專家、作者好評推薦】 ◎終於有一本書,可以破除選擇性緘默症只發生於孩童的迷思。本書對於這個領域的寶貴貢獻,除了幫助大家瞭解選擇性緘默症的本質與深遠影響,我最希望的是,它能促成健康主管機關對孩童與成人都提供適當支持。 ——美琪.強生(《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合著作者) ◎本書迷人而美麗的文字,帶領我們進入選擇性緘默者和愛他們、支持他們的人的生活。 ——愛咪.科特爾巴博士(著有《選擇性緘默症:給治療者、教育者和家長的評估與介入準則》) ◎這本必讀的書教育我們,所有受選擇性緘默症影響的人經歷了何種情緒挑戰。從被霸凌到克服障礙,兩位作者巧妙交織傷心與振奮的時刻,讓這些真人真事讀來如私密日記。每一位臨床師的書架上都該有這本書。 ——喬琳.弗納爾德博士(選擇性緘默症專家、臨床口語及語言治療師、兒童語言專科治療師)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