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世界史:承載人類文明的一頁蟬翼,橫跨五千年的不敗科技成就 | 拾書所

紙的世界史:承載人類文明的一頁蟬翼,橫跨五千年的不敗科技成就

$ 379 元 原價 480
人類最偉大的科技發明,歷史由黑暗走向光明的關鍵 在電子媒體興盛、紙本書日漸衰微的現代,透過爬梳紙張的千年發展歷程 反思人類如何走到今天,以及在接下來的世代中,人類將如何向前邁進 ◆AMAZON 4.0分、Goodreads 3.7分讀者評價 ◆《紐約時報》、《觀察家報》、《泰晤士報》、《時代雜誌》書評盛讚 ◆紐時暢銷作者、文化史研究專家 馬克.科蘭斯基最新力作 紙,是人類邁向文明最重要的關鍵。 打從蘇美人開始在泥板上寫字、埃及人以紙莎草記錄,直到中國人正式發明「紙」,舉凡政治、社會、宗教、教育、文化領域,無處不見人類用紙的痕跡,若說紙是奠定人類文明的基礎,可說恰如其分。 本書作者馬克.科蘭斯基試圖破除大眾對於「科技改變社會」的迷思,認為是社會先有需求,進而發展出科技。紙,就是人類有記錄需求,才應運而生的載體。需求一現,解決之道立見,科技發展就是這樣不斷地向前滾動。時至今日,你我手上的書本,正是數千年來人類累積的智慧。 在《紙的世界史》中,科蘭斯基先從紙的前身:泥板、莎草紙、羊皮紙談起,細說蘇美人、埃及人、希臘人是如何發明這些書寫的載體。接著,作者將帶領我們進入偉大璀璨的中國文明與伊斯蘭文明,這是世界上最早用紙的兩個民族。進入中世紀後,文明隨著紙張傳入歐洲,其後引發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歐洲人自此才脫離「蠻荒」,開啟新的視野。 歷數世界史上的幾個重要時刻:宗教改革、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工業革命,這些都與紙張(印刷術)息息相關。以宗教改革為例,假如沒有大量印製的紙本傳單為媒介,馬丁.路德的理念根本無法席捲整個宗教界,興起劃時代革命。 在全書最後,作者將回到現代,探討許多人議論紛紛的問題:紙會不會被新科技(如電腦、手機)所取代?紙本書還有沒有未來?對此,作者仍回到那句老話,「需求改變社會」,端看你我如何看待眼前這一頁頁薄紙而定。 【國際書評】 馬克.科蘭斯基講述這個歷史故事……敘事明快、清晰又靈巧。 ——《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 科蘭斯基在這本簡潔又配圖豐富的書中,生動地講述(紙的歷史)……他能敏銳挖掘出引人好奇的細節……(並且)對這段漫長又複雜的歷史,提出多采多姿的介紹。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這是一本值得捧讀與感受的優美讀物,它呈現精良的論點,將紙張視為賞心悅目的奢侈品。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科蘭斯基靈動的散文,讓人從中獲益良多。 ——《泰晤士報》(The Times) 俯及盡皆令人讚嘆。 ——《時代雜誌》(Times) 引人入勝、生動、詼諧、豐富……科蘭斯基的作品才氣過人,奉紙張為文明的鎖鑰。 ——《書單雜誌》(Booklist) 振聾發聵……科蘭斯基既是文體雅致的作家,也是勤勉的研究學者。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