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六呎風雲》+《日常對話》的真人實事
圖像小說/自傳書寫/同志文學的跨界當代經典
自我性向的青澀摸索,
碰撞上親代不可告人的家族祕密,
女兒的出櫃、父親的出軌、母親的覺醒,
一磚一瓦拆解疏離與壓抑堆砌出的「正常」家庭......
經過回溯成長記憶的漫漫旅程,陽光下勇敢解放衝撞的孩子,
終於轉身面對孤獨暗櫃中的父親與曾經委曲求全的母親。
我們該在何時鼓起勇氣互相擁抱、掏心傾訴,才來得及尋得和解與自由?
◆艾斯納獎最佳真實事件改編漫畫
◆浪達文學獎最佳女同志回憶錄/自傳
◆美國圖書館學會石牆圖書獎(非文學類書籍獎)
◆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入圍(自傳類)
◆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入選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好書
◆《時代雜誌》年度最佳漫畫/圖像文學
◆《洛杉磯時報》年度好書
◆《娛樂週刊》年度好書
◆《舊金山記事報》年度好書
◆《時人雜誌》年度好書
◆《出版者週刊》年度好書
◆英國《衛報》年度好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推薦回憶錄類別年度十大好書
◆《沙龍雜誌》評選2000-2010年非文學類十大好書
什麼樣的漫畫,能夠既登上美國一流大學的新生推薦閱讀書單,又被保守宗教團體要求退出公立學校與圖書館,問世十年後仍然名列美國圖書館協會「禁書週」十大爭議書籍?
★特別設計典藏盒裝套書內含二冊:
《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老爸的生命終局成為我的人生開端。更精準地說,他謊言的盡頭剛好是我面對真相的起點。」
艾莉森在70年代保守的賓州小鎮上長大,家是一座華麗的哥德式翻新古宅,也是一間逐漸步入蕭條的葬儀社;爸爸是雅好文學的高中教師,也是家族事業勉為其難的繼承人,更常是孩子們望而生畏的傳統嚴父。
成長過程中,她愈來愈不安於典型女孩的長髮、洋裝,倒察覺爸爸在權威外表下對精緻優美事物的執著遠勝於她。終於,在遠離家鄉的大學校園、風起雲湧的平權運動浪潮中,她鼓起勇氣寫信回家宣告「我是同性戀!」,卻立刻面對母親的嚴厲反對與驚人揭露:原來,父親隱藏性向的歲月,比她還長。
旋即逝世的父親不但對往事守口如瓶,連真正的死因也成謎。她於是開始細細挖掘從小到大的家庭回憶,在父親精心修繕的屋子裡、在父母熱愛的文學作品中,尋找著他的雙重生活留下的痕跡,《歡樂之家》這部漫畫回憶錄,就是她探尋的過程與答案,出版後不但長年暢銷、連連獲獎,甚至被改編搬上百老匯舞臺。
《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
——「母親看得見我隱形的傷口,因為這些傷口也是屬於她的。」
但是,除了壓抑同性情慾的爸爸,艾莉森悲喜交織的原生家庭裡,還有個才華洋溢卻沉默隱身的媽媽。
曾夢想成為舞臺劇演員、工詩能文的媽媽,為什麼放棄藝術生涯、屈就於假面婚姻?家庭祕密被高調公開同志身分的女兒畫成漫畫、攤在陽光下以後,她會如何面對這個外揚家醜、離經叛道的孩子?她過去靠粉飾太平所維持的家庭,又為孩子帶來什麼隱而不顯的創傷?
母女心結被《歡樂之家》的創作與出版重新觸發之後,艾莉森逐漸意識到,她的成長經驗、創作生涯、感情生活,在在受到她與母親看似親近、實則難以互相理解的關係所影響。透過自身接受心理諮商的漫長療程,以及閱讀精神分析理論帶來的啟發,她在發表《歡樂之家》的六年後,以《我和母親之間》記錄了一段更內省、更私密的心理探索之旅,讓前作中被父親的身影所掩蓋的母親,終於得以在故事舞臺的中心發聲。層次豐富、精準捕捉思緒與情感流動的書寫,被美國女性主義運動代表人物葛羅莉亞‧史坦能譽為「一本宛如由維吉妮亞‧吳爾芙執筆的漫畫書」。
★特色與定位★
☆名列美國圖書館協會統計2015年最受爭議的十本書,屢次引發各級學校與公共圖書館的查禁下架之爭。薩爾曼.魯西迪於同年法蘭克福書展致詞時特別為此書聲援。
☆跨出同志文學/圖像小說的小眾類型界線,打進美國一流大學新生推薦閱讀書單。杜克大學發言人邁可.尚菲爾(Michael Schoenfeld)表示:「我們選中《歡樂之家》乃因為這是一本獨特且動人的書,超越類型的限制,探討了我們的學生可能面對的議題。」
☆改編百老匯音樂劇勇奪五項東尼獎、入圍普立茲戲劇獎。
【感動推薦】
李屏瑤、林蔚昀、紀大偉、張亦絢、陳雪、番紅花、黃惠偵、黃嘉韻、聶永真
【推薦好評】
「如果《歡樂之家》像是有添加西方文學史作為香料的《我那賭徒阿爸》,《我和母親之間》就像是以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為湯底的《日常對話》。在《歡樂之家》中,主角艾莉森還是少年/女,正要開始他/她的奧德賽之旅。而到了《我和母親之間》,則帶著成年後獲得的知識、成功、失敗、滄桑和在愛情中破碎的心回來,回到那被陰影籠罩的童年大宅,試圖釋放自己和母親。《歡樂之家》在我寫作《我媽媽的寄生蟲》時曾給予我支柱,現在寫完後再看到另一半的故事《我和母親之間》,我也像作者一樣,有了回望來時路的理解和溫柔。」
——作家/林蔚昀
「人們常說,父母是同志子女最難的關卡;《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這兩部經典女同志漫畫則提醒讀者,隨著同志年紀漸長,衰老父母反過來成為中年同志心裡頭最軟的一塊肉。這兩部成人漫畫——甚至老人漫畫——《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的主旨不在於再一次歌頌同志的年少輕狂,而在於直面同志和原生家庭之間的創傷、責任、療癒。對於關心同志、關心老人議題、關心精神障礙的讀者來說,這兩部書形同漫畫版本的《背離親緣》。」
——《同志文學史》作者、政大台文所副教授/紀大偉
「貝克德爾是個冷面笑匠,這套堪稱經典的漫畫,可說是文學、性別與同志的精彩同台演出,它的深刻、細膩與莽撞,為漫畫的廣度與『不甜蜜家庭書寫』開出一片大好江山:真摯的關照與一流的敘事,以戲謔的手法,為文化與社會運動畫龍點睛。」
——作家/張亦絢
「這套書的作者貝克德爾既細膩又銳利地描繪出那個我們人人都有,但向來太過容易視為理所當然的家與家人們。在《歡樂之家》那間被鄰人稱為豪宅的家屋裡所發生的種種,讓人會心一笑(或苦笑)的段落有之,而讓人同感哀傷寂寞的畫面更多。《我和母親之間》讀來則感覺像是進行了一趟精神分析的療程,讓人看懂了心底那個曾經受過傷的自己。很感謝有這樣一位作者,畫/寫出這樣具有力量的作品。」
——《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以漫畫的呈現及日記書寫交錯剖白自身經歷,令人耳目一新。貝克德爾經由樸實自然的筆法,深度探究人我與家庭關係,更自我揭露同志身分,與接受憂鬱症的過程,讓讀者一旦翻閱就欲罷不能,餘韻無窮。」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黃嘉韻
「貝克德爾狂熱地對抗著成長的環境與逃脫的衝動,用她筆下的圖畫與文字為自己在這個多才、博學、卻極為寂寞的家庭裡找到存在意義。我讚賞她細膩的心思與多樣的才華——兼有美妙的文字與令人驚嘆的作畫。《歡樂之家》是一則複雜精細的童年紀事。」
——吉兒.索洛威(Jill Soloway),影集《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透明家庭》(Transparent)編劇暨製片
「讓《歡樂之家》如此出色的特質,也是它備受爭議的原因:它毫不避諱地直視性與壓抑,同時也申論了閱讀如何能救人一命。」
——美國筆會
「開創性的先驅之作,為兩種文類(漫畫與回憶錄)都開展了全新的方向。一本寫給文字愛好者的漫畫書。貝克德爾結合了豐富的語言與精確的意象,創造出一部精采奪目的作品。」
——《紐約時報》書評
「二十一世紀圖像小說及非文學書籍的傑作。」
——《美國今日報》書評
「貝克德爾這部回憶錄的圖像敘事具有少見的豐富內涵、深度、文學共鳴,以及心理方面的複雜層次。」
——《科克斯書評》
「《我和母親之間》是最具人性關懷的天才之作,勇敢地直探事物的核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是這樣的人?同時卻也不可思議地逗趣,在視覺上充滿震撼力,讓人上癮般的手不釋卷,並且令人心碎。」
——強納森.薩佛蘭.佛爾,《心靈鑰匙》作者
「我已經許久沒有見過任何一本關於藝術家身分、關於母女之間苦痛糾纏的書,能像這部作品一樣迷人、深刻、充滿原創性。」
——凱蒂.洛芙,《不要靜靜走入長夜》作者
「富有複雜心理層次、野心與啟發性。」
——《科克斯書評》
「大膽、誠實地描繪了家庭這個戰場。」
——《出版人週刊》
「不管在虛構或紀實文類,作家之中的佼佼者都探究著,是什麼為我們帶來有血有肉的人性——無論好壞?貝克德爾對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的探討,以及對精神分析先驅理論家溫尼考特著作的解讀,提供了最有力的答案。」
——《圖書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