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 | 拾書所

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如何設定界線、自我修復、終止控制的世代循環?

$ 340 元 原價 400
為什麼我的大小事,他們都要插手管? 令人不寒而慄的見解,戳穿父母是多麼具毀滅性 如何和過去和解,避免過度控制孩子和其他心愛的人? ★一覽8種「控制型父母」教養風格 ★解析12種最常見的控制手段 ★22個自我修復的練習 ★3個步驟斷糾結、拿回人生主導權 控制,不是愛,而是父母排除自身焦慮的表現。 他們不是不愛我,只是更受困在自己的恐懼之中。 我不能換掉父母,也不能改變過去,但可以不讓他們繼續操控我的未來。 父母已無法改變,我只能改變自己:告別糾葛、設下界線,盡可能和平共處。 全美讀者感動好評! 「每一個字都像在說我,我在每一頁發現自己的人生。」 「關於和父母相處的種種感受……我感覺得到了認同。」 「醍醐灌頂的一本書!……我見識到控制行為如何一代傳一代。」 「帶來希望……讓我相信情況是會改變的。」 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 ●即使旁邊沒人也覺得受到監督? ●對他人的批評過度敏感? ●覺得做決定很困難?對自己的決定缺乏信心? ●很難放鬆、大笑或任意而為? ●有別人想要傷害你或佔你便宜的預設心理? ●在感情中容易迷失自我,總是以對方的需求為優先? ●對朋友或伴侶有控制或不尊重的表現? 若有以上現象,你可能來自一個缺乏安全感的「控制型家庭」。 根據統計,美國每十三個成人之中,就有一個在「不健康的控制」之下長大。 不健康的控制,指的是父母試圖操控孩子的飲食、穿著、言談、個人感受、金錢、人生選擇、社交生活,藉此不允許孩子發展其獨立的人格。 受控的孩子,成年後,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與自由,往往背負比一般人更沉重的罪惡感及無力感。 如何自救,並設下較健康的互動界線?該不該暫時斷絕與父母聯繫?如何原諒父母所造成的傷害?萬一他們繼續干預你的社交生活、職涯選擇或養育子女的方式,該如何保有自己又不至於鬧僵? 美國知名家族治療師丹・紐哈斯博士,針對以上問題,在本書中皆提供了務實的分析及建議。這本書將引導你掙脫「內在父母」(你所內化的父母——挑剔你、貶低你的內在批評聲音)的影響,平息積壓的怨懟和憤怒,並強化決斷力與自信心,為你帶來心靈平靜與親子相處的智慧。 【8種「控制型父母」類型】 1.緊盯型父母:恐懼孤單,對子女如強力膠般緊黏不放。 2.剝奪型父母:一旦孩子表現不合意,就冷酷地收回愛與資源。 3.完美型父母:最在意外人的眼光,要求只有最好才夠好。 4.教條型父母:恐懼不確定性,從組織和教義中尋求安全感。 5.混亂型父母:情緒起伏難以捉摸,不是太嚴厲,就是太鬆散。 6.利用型父母:極度自我中心,把子女吸乾的情感吸血鬼。 7.虐待型父母:滿腹怨恨,在言語、情緒、肢體上虐待子女。 8.幼稚型父母:可憐兮兮,軟弱無能,無法盡到保護子女之責。 【設下「隱私」的界線】 小時候,你被迫回答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 現在,光是拒絕回答不恰當的問題就能設下界線。 【設下「決定」的界線】 小時候,父母試圖主導你的每一個決定。 現在,你可以說不,或告訴父母你需要時間考慮他們的要求或批評。 【設下「金錢」的界線】 小時候,仰賴父母的經濟援助而必須受控制。 現在,你經濟獨立,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妥善運用金錢。 【設下「社交」的界線】 小時候,父母過度干預你的社交生活。 現在,你可以選擇是否要知會他們你的個人活動。 【設下「個人空間」的界線】 小時候,你沒有選擇住處的自由。 現在,你可以搬出去,並在拜訪父母時不一定要留宿在他們家裡。 【專家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林靜如/律師娘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讚譽】 「解開過去之謎,指出是什麼在不知不覺間傷害著我們的親密關係。《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幫助我們跨越代溝,達到理解與接納。」 ——約翰・葛瑞 (John Gray),《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作者 「說明過度控制的父母如何否決反對意見、壓抑強烈的情緒、批評而不讚美、訂下嚴苛的紀律、逼迫孩子必須努力爭取他們的愛,以及堅持他們永遠是對的。」 ——紐約羅徹斯特市《民主紀事報》(Democrat and Chronicle) 「成功刻畫許多常見的極端教養風格⋯⋯以及受此教養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的感受模式。」 ——《達拉斯早報》(Dallas Morning News) 「充滿務實的建議與實在的支持,寫給不見得受到父母肢體暴力或性虐待,但一樣受限於持續不斷的不健康控制關係的人。」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按部就班的計畫,(讓讀者)破除根深柢固的有害習慣,脫離不健康的監護人⋯⋯並改變自尊低落、不信任感或甘願成為受害者的慣性思維。」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平易近人、條理分明、絕不含糊⋯⋯可助成人療癒過往創傷,或至少達到更深的理解。」 ——《佛羅里達今日報》(Florida TODAY) 「說明如何不讓父母在成長過程中造成的痛苦,變成長大成人之後的痛苦。」 ——《新女性》雜誌(New Woman) 「並非提出一套一體適用的規格化復原計畫,而是提出幾種『療癒之道』和練習法,協助你『在情感上離家獨立』。本書是自助書籍之最。」 —— Amazon網路書店 「邀請讀者探究自己落在光譜的何處,鼓勵讀者藉由自我檢視、自己負起責任及獨立自主來抵消控制型教養的負面效果。」 ——加州馬林縣《馬林獨立期刊》(Marin Independent Journal) 「令人耳目一新、欲罷不能,探究剖析很少人起而對抗的終生掙扎。最重要的是,本書帶領我們領悟到:不必忍受,我們可以戰勝。」 ——華特・安德森(Water Anderson),《關於自信的21堂課》(The Confidence Course)作者 「精彩傑作。書一送到電台,我就狼吞虎嚥一睹為快。我愛這本書。」 ——安・寇迪(Ann Cody),波士頓WZLX廣播電台Common Ground節目主持人 「如果你懷疑自己是在控制狂父母的教養下長大,我要力勸你找這本書來讀。很棒的一本書。」 ——瑪西亞・金普頓(Marcia Kimpton),加州納帕市KVON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