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獵人:不是毒的毒 x 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 | 拾書所

藥物獵人:不是毒的毒 x 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

$ 350 元 原價 350
|向人類大歷史中的藥物獵人致敬!| 從藥學研究和制度變遷,看到藥房、藥師、藥廠、藥學院的起源故事, 前科學時期的千年藥草學,如何發展成現代兩百年的醫藥化學, 翻開藥物獵人的筆記, 跟著絕命毒師的腳步, 閱讀一本專講藥物的醫學史,尋訪一個藥毒不分家的奇異世界。 綜觀醫學史,藥物獵人的貢獻不亞於傳奇的外科醫師, 沒有他們,人類生命恐難延續,文明的發展也將改寫—— 從穴居人的寄生蟲藥物說起, 遍覽異國植物、工業原料和細菌培養皿中的神奇成分, 親見現代藥學的誕生。 迷幻藥 麥角菌曾是中世紀「跳舞瘟疫」的罪魁禍首, 會讓患者產生幻覺,並跳舞至死。 如今它一掃汙名,不再是獵巫證明,成為醫治嚴重偏頭痛的成分。 麻醉藥 美國海軍想用差勁的乙醚麻醉劑動無痛手術, 看不下去的船醫施貴寶參與了研發, 在實驗室爆炸、甚至眼睛也受傷之後,才摸索出標準程序。 抗生素 弗萊明發現盤尼西林十多年, 皆靠回收已服盤尼西林病人的尿液, 醫院才能勉強治療,直到兩名科學家和美國農業部合作, 在二戰時才成功找到工業化生產的方法。 壯陽藥 藥廠原想研發心絞痛藥物, 豈料臨床測試的結果不如預期, 男性受試者紛紛表示此藥可助性, 拯救性生活的威而鋼後來便成為藥廠的金雞蛋。 避孕藥 美國妨害風化法明文規定禁止避孕品流通, 但被說是科學怪人的落魄教授,反倒接受婦運先驅的資助, 冒著觸法風險,和篤信天主教的產科醫生聯手, 暗地發明了避孕藥。 毒藥 沙利竇邁會對胎兒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因此一度被禁, 但連當時科學家也沒料到, 它竟能治療癌症和痲瘋病。 從古至今藥物的發現歷程中,有著許多乍看迷信、不科學、充滿奇蹟的試藥經歷,例如鄉間藥房的草藥學、中世紀作坊裡的鍊金術、工業革命的化學染料工廠,後來都成為二十一世紀實驗室化學、細菌論和藥理學的基礎。身處藥廠四十年的藥物獵人唐諾.克希博士回顧製藥業的前世今生,探索藥學與科技、商業發展之間的關聯,訴說這群藥物獵人與細菌、病毒、人體生理祕密無止盡奮鬥的奇聞軼事,並揭示藥學在社會演進中扮演的角色。在人類大歷史中,少不得藥物獵人這塊被忽略卻關鍵的拼圖。 開發一種新藥的可能性是 3 x10 的62次方,原來救人一命比登陸月球還難, 但前人的樂觀和努力,依舊為二十一世紀帶來了先進的醫療科技。 【國內推薦】 王玉杯 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南光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正琪 仁新醫藥美國分公司總經理暨研發處長  涂豐恩 「故事」網站創辦人 郭文華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雷雅淇 PanSci 泛科學主編 盧彥哲 嘉義基督教醫院門診部暨癌症中心品質主任/資深血液專科和腫瘤專科醫師 【國內書評推薦】 這是本極適合大眾讀者的好書,尤其醫藥工作者和藥物研發者更是必讀。作者以四十年製藥的親身經驗,闡述藥物開發的歷史,原來遠從數百年前開始,人類便從自然界如植物、土壤、染料、礦物甚至動物身上找解藥,憑著不斷累積經驗和嘗試,才找到所需藥品。過程中有人為了尋找新藥而命喪大自然,也有人為了爭名製造事端,更多人因當時科學知識不足而受到世人的誤解,但仍堅持自己的理想,最終找到了人類急需的藥品。書中處處可見敘述生動、淺顯易懂的歷史故事,沒有太多專業術語,使讀者易於了解開發過程的艱辛,其中不僅需要金錢、耐心、漫長時間、創新及與眾不同的思考邏輯,更需要對理想的堅持、不怕被誤解的勇氣,以及強求不得的「運氣」。 ——王玉杯,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南光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許久以前神農曾嘗百草,那時人們就開始發展新藥了。時至今日,各大藥廠、生技公司紛紛推出新藥,同時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主導之下,研發藥物臨床試驗、上市管理法規也和新興科技與時俱進,這都再再推動了新藥的進展。作者從最早的藥物起源、植物用藥,一路談到最早的藥物副作用事件,甚至交代了FDA開發藥物監控系統的始末。本書無疑是一部藥物演進史,閱讀時不禁讓人深深感嘆,現今的藥物發展原來是許多科學家、醫師與專業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他們的貢獻讓人類過著更好的生活,亦改善疾病對人類的痛苦。書中談論數十種改變人類世界的藥物發明,身為新藥開發領域的後輩,也彷彿搭上了時光機器,看見了藥物發展探索期間的點點滴滴。在此誠摯推薦給對藥物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們。 ——王正琪,仁新醫藥美國分公司總經理暨研發處長  在專利藥學名藥難解難分,遭淘汰的老藥重領風騷,植物藥以諾貝爾桂冠證明傳統的力量之際,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味謳歌「進步」的醫藥史,也不是猛打弊病的「暗黑史」,而是以行內人觀點,以實戰經驗寫出來的藥物演化史,《藥物獵人》就是這樣一本書。 全書以圖書館為書寫架構,凸顯藥物開發的關鍵不在宣稱萬物皆可入藥,反而是從研究者角度,從藥物開發的邏輯所投射出來的知識空間。神農嘗百草式的「捕獵」固然眾所皆知,但本書呈現的卻是精緻的查找、閱讀與思索。畢竟當代藥物是以保衛生命之名,用繁複法規打造的科技產物。開發新藥不能沒有放眼世界的胸襟,但更要能行遠自邇,在前人路上一步一腳印地崎嶇前行,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從這個意義看,《藥物獵人》不能說通俗易解,但誠意十足。醫學人文大師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曾期許每個圖書館都該有群善於閱讀的良師,能付出愛心,教導新人如何上手,而作者正是這樣的良師。就讓我們跟著這位資深「嚮導」,逐間逛過藥物的古往今來,品味縱橫萬物,遊走生死的醫藥廟堂之美。 ——郭文華,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數千年前人類便會從植物當中尋求藥效,縱然有些成果,但大多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歷經了科學革命與科學方法的建立,至今不論是在藥理學、合成化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藥物的開發應當也是蛋糕一塊、小菜一碟吧? 現實卻是與科技發展相反的倒摩爾定律(Eroom’s law);你手中這顆剛好能與你身體起反應的小小藥物,是不計其數的金錢、耐心和運氣的累積。透過本書,不只能知道那些藥物發現的歷史,還能一窺藥物獵人的衝鋒陷陣、與那些他們仍未完成的冒險旅程! ——雷雅淇,PanSci泛科學主編 這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籍,不但適合醫界、藥界人士,我也很推薦一般民眾閱讀!本書有下面幾個特點: 1. 詳加介紹現代醫學藥理學的主要用藥,包括感染科的抗生素(治療梅毒、肺結核等用藥)、麻醉藥、鴉片止痛藥、瘧疾治療用藥、阿斯匹靈、糖尿病用藥、高血壓用藥、避孕藥,甚至也一解大眾對精神科用藥的疑惑。 2. 本書回答了民眾對藥物的三大疑問:為什麼我的藥這麼貴?為什麼我的藥出現那麼糟的副作用?為什麼我的親友所罹患的疾病無藥可醫?看完本書之後,你可以了解藥物的研發,其實不像一般人想像得那樣簡單。藥物研發雖經過層層試驗把關,但是藥物上市之後,還是可能會出現未預料到的副作用。同時,現今仍有很多疾病是無藥可醫的。 3. 作者書寫功力一流,語調幽默又容易理解,即使沒有醫學背景的一般民眾,也能輕鬆閱讀! 4. 不只是藥理學的研究發展史,書中提到了很多重要的醫學研究和發現,看完後更能了解現代醫學的發展動態。 5. 作者之一唐諾.克希博士(Donald R. Kirsch)曾任職於美國多家大藥廠,他自己就是一位資歷豐富的藥物獵人,完全清楚在新藥研發過程中,藥廠所帶起的許多爭辯和討論。《藥物獵人》在好讀網Goodreads評價4顆星,亞馬遜亦有4.7星,可以看到眾多美國讀者也很推薦本書。臺灣讀者可藉繁體中文版,從中吸收本書的菁華! 6. 整本書中文翻譯通暢流順,專有名詞也符合臺灣的國情用法。 7. 《藥物獵人》補足了過去醫學院所缺乏的現代醫學發展史課程。醫藥界人士看完這本書,對於現代醫學的用藥和進展,將會有更清楚的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很多處讓我拍手叫絕,甚至看了之後才明白,原來當初某藥物是這樣發展出來的! 8. 書中有一章專門在談現代藥理學的聖經《治療的藥理學基礎》的編撰及貢獻。我也才知道,原來這本藥理學教科書是這樣寫成的! 9. 作者用真實的藥物發展事例,讓大家了解目前西方的科學和醫學輝煌成就,都不是一蹴可幾!一開始科學家都要經歷很多錯誤,甚至從荒謬觀念開始發展,然後一再修正研究方向,反覆驗證,最終才奠定現今的基礎! 10. 雖然是一本大眾書籍,但是兩位作者的書寫相當嚴謹,書末所附的佐證資料和參考文獻,足以證明作者的用心。 這本書非常值得閱讀,誠摯推薦給大家! ——盧彥哲,嘉義基督教醫院門診部主任/嘉義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品質主任/資深血液專科和腫瘤專科醫師 【海外推薦】 「一本文筆絕佳而且資訊豐富的好書。特別推薦給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讀者們,《藥物獵人》將是你旅途中的閱讀良伴。」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 「關注新藥發展的人,一定得來讀藥界幕後花絮《藥物獵人》。」 ——梅德琳.費恩斯特倫博士(Madelyn Fernstrom),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 News)健康版主編,亦是知名健康專家、神經科學家及營養學家。 「唐諾.克希博士是資深的藥物獵人,而奧吉.歐格斯博士則是傑出的科普作家,他們一同寫成了這本救命良藥的搜尋史。《藥物獵人》字裡行間盡是驚人的事實,讀來引人入勝。」 ——《書目》雜誌(Booklist) 「這本說理清晰又充滿奇聞軼事的醫學科普讀物,對相關領域專家而言並不陌生,但它仍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視野,詳加敘述藥物搜尋的始末。克希博士告訴我們幾個世紀以來重大藥物的發現故事,讀起來令人驚艷,知識也很淵博。」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一本敘述生動且全面的藥物發現史。它告訴我們新藥搜尋的過程有多困難、昂貴,以及關鍵研究有多重要。這能啟迪人心、照亮前方陰暗。」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