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瞬息萬變、資訊爆炸的世界,到底應該優先教給孩子們什麼?
自信心?勇氣?閱讀力?同理心?善良?自學力?素養?開闊的胸襟?
本書訪問多位在教育工作上充滿熱情、教學方法上別開生面,來自體制內、外的優秀教師,以他們對教育的想像、解方與多方嘗試,試圖回答這個大哉問。
有些老師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長出自己的模樣」,有些老師將主力放在挑起孩子自我學習的動機,有些老師主張教育的初衷在於讓孩子擁有「善、美、真」,有些老師用盡全力讓孩子相信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
讓孩子們擁有一輩子都帶得走的自學能力、讓孩子說得出自己的文化、陪伴孩子成為積極公民、讓孩子具備改變世界的勇氣與使命感……
教育本來就不該只有一種想像,本書提供十二種非典型教育的第一手觀察,讓我們一起拋開傳統教育的框架,共同教出下一代充滿希望的未來!
各界推薦
張純淑(宜蘭慈心華德福創辦人)
張政漢(新竹縣尖石國中童軍團指導老師)
楊逸帆(《學習的理由》紀錄片導演)
廖雲章(天下雜誌獨立評論主編)
嚴長壽(公益平臺董事長)
「政暉老師以公民老師的身分,帶領孩子透過真實體驗敘利亞難民逃難的場景,深入了解敘利亞難民、印尼移工、外籍配偶等問題,成功活化了原本呆板的公民教育,讓孩子真正懂得用行動去體恤與關懷弱勢,這是目前臺灣填鴨式教育最缺乏的一環,卻是做為一個世界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同時,他更主動整合其他科目的老師,一起嘗試統整教學,並已顯現出許多具體成效。……一位好的老師,不只必須具備創意與熱忱,更需要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均一非常榮幸在教育改革關鍵時刻的當下,有政暉老師的參與同行。」——嚴長壽(公益平臺及臺東均一實驗高中董事長)
「『學校應該在知識學習之外,成為一個訓練孩子們做事態度、奠立價值觀及啟發邏輯思考的平臺』,可謂近年坊間的老生常談,在這本書的直擊案例中,不管方法為何,最明顯的都是老師的傾力投入,願意用心思考對孩子們最有利的教學方法,戮力以赴的同時,也樂於不斷自我鞭策、成長,透過這樣的信念,具體的讓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張政漢「老爹」(新竹縣尖石國中童軍團指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