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設計的時代: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 | 拾書所

社區設計的時代: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

$ 253 元 原價 320
「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 社區設計師該如何用「不造物的設計」,重新牽繫起「私人」與「公共」? 再建人際連結之外,更要回復凋零社區的生命力! GDA、SD Review、Kids Design等多項社會創新設計大獎得主,日本社區設計界先行者「山崎亮」,繼暢銷書《社區設計》後,帶你實際深入理解社區設計概念,以及該如何真正實行、達成最大效果。 本書作者社區設計師山崎亮,自2005年創立社區設計組織Studio-L、推廣以人為本的社區設計,至今已二十餘年。2011年,他將過去的案例集結出版成《社區設計》一書後獲得廣大迴響,社區設計這個概念也開始拓展至日本以外的其他國家,特別是在臺灣,近年已在臺灣各地舉辦過多次工作坊,臺東縣政府更聘請山崎亮擔任「點亮南迴」計畫的國際顧問。 在充斥著「孤獨死」、「無緣社會」、「少子化」、「農村高齡化」、「區域發展不均」等問題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日漸嚴重,面對這樣的社會演進,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其實,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裡,我們更該靠自己的雙手重建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連結,讓地區重生、活化為獨一無二的社區。要達成這個目的的方法,就是「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 而在《社區設計》一書出版後,許多讀者看過書中的數個案例,會進一步好奇:這些案例背後是否有一個較有系統、理論性的方法,能讓未來想要進行社區設計的後進者們依循操作?《社區設計的時代》就是將社區設計的方法完整闡述的一本書。除了社區設計的概念與理論,以及是如何演進至今之外,山崎亮在本書中首次完整公開居民參與、思考型活動的手法與實務經驗,從如何傾聽居民心聲、如何舉辦工作坊、打造團隊,到如何支援居民進行活動——以多年從業經驗為基礎,作者整理出一套設計的執行要點與方法框架,也拋出幾道關鍵提問: ◎「私」的概念是什麼?「公」和「共」又是什麼?社區與社群一旦緊密熱絡起來,一定會犧牲個人在私領域的自由嗎? ◎有鑑於「長住人口」減少、「短期居留人口」來去不定;何不考慮刺激「活動人口」的增加?「活動人口」又是什麼概念? ◎「地緣型社區」v.s.「主題型社群」各是什麼團體?從事社區設計時,分別該如何經營這兩種社群? ◎討論社區總體營造時,居民與專業人士(社區設計師)的參與及主導比例,該如何拿捏? ◎與居民或社群成員進行社區設計的討論工作坊時,該怎麼帶動氣氛?討論的前、中、後又該做好什麼功課?社區設計師平日應有哪些累積與素養? 以這類核心問題為出發點,作者就「二十一世紀社區的理想樣貌」提出建言,也分享社區設計在操作上有哪些竅門、可能的難點與因應辦法。透過本書,有心從事社區設計者可學到行家的獨門工作技巧與經驗心血,更能讀到詳盡的方法闡述,並搭配豐富的設計案例、作者犀利的點評,深度了解社區設計究竟該如何實踐。 【各界學者專家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李丁讚(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榮譽退休教授)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邱翊(臺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洪德仁(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張基義(臺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許毓仁(立法委員、TEDxTaipei創辦人)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黃偉茹(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助理教授)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 龔書章(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 「現代城市過去百年全球迅速蔓延,也造成所謂『非城非鄉』的諸多病態狀態。山崎亮先生以『社區設計』提出的認真思考與務實對策,尤其強調對於『人』本體的重新關照,直接回應了此一問題的核心,不僅令人欣賞與目光一亮,更是值得此刻臺灣認真去研讀思索的好書。」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阮慶岳 「隨著環境轉變,都市人際連結將從過去的地緣認同,逐漸轉變為主題認同的社群經營。山崎亮先生從日本社群發展歷史及個人工作經驗,從各種議題的空間規劃與社群經營,提出社群、個人參與及社區設計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鏡參考,期待發展出適宜臺灣社會的實際作法。」 ——臺北城市散步執行長,邱翊 「臺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已經超過二十年,近年來更邁向公民審議,以營造嶄新的公民社會。但是我們面臨一個很大的瓶頸,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的實用性、創新活力、跨專業整合及永續性,常常有不同的窒礙之處。簡單講,社區營造是要落實生活的改善、環境的提升,山崎亮先生著作的《社區設計的時代》書中很多的論述和案例,正好提供給我們反思和學習的機會,對臺灣社區營造的發展一定有正面和深遠的影響。」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洪德仁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