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有 | 拾書所

烏有

$ 324 元 原價 360
人生突然痛苦得再也走不下去了…… 於是開始相信一個「虛構」的可能性:我在這裡,同時已在他處。 《愛的歷史》一鳴驚人女作家妮可.克勞斯,暌違多年新作從自身觸礁的婚姻落刀,交出最椎心切膚的長篇小說,但下筆依舊靈氣逼人。既是帶有超現實色彩的後現代小說傑作,也是私密的創傷敘事。 這是一部極出色的純文學傑作,召喚在故事情節背後,讀者如影隨形竄動的情感,和祕密。眼前已經沒有辦法了,如何走出人生中途的幽暗森林? 妮可.克勞斯再度超越創傷敘事的極限,到達了神的高度。 美國文學大師菲利普.羅斯盛讚:「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我衷心讚賞。」 紐約頂尖律師艾普斯坦,晚年渴望蛻變。從前他精力旺盛、野心勃勃,直到經歷雙親辭世,婚姻畫下句點後,他忽然興起一股難以遏制的衝動悉數捐出名下財產。儘管家人反對,他仍孑然一身前往以色列,想要做些事情紀念雙親,不料在特拉維夫遇見一位猶太拉比將他帶往不可預測的未來…… 同一時間,一名年輕小說家妮可正遭遇寫作瓶頸,她的婚姻瀕臨破碎,心情紊亂之餘,她從布魯克林前往出生以來年年造訪的特拉維夫,住進熟悉的希爾頓飯店。當地一位文學教授向她提出一個神祕的寫作計畫,關於同為猶太人的大作家卡夫卡的遺稿,與它未完成的結局。為她動彈不得的現實困境開啟另一個層面的可能性。 兩段故事的主角都因為人生挫折,踏上追尋自我救贖的旅程。但是他們渴望的自我都在現實的彼端,而他們深信不疑。 妮可.克勞斯再度啟用《愛的歷史》的雙線敘事結構,看似無關但冥冥中命運交纏的兩位主角,在茫然的人生低潮中,緊緊抓住一個不切實際的虛妄,當作逃避現實人生的缺口。小說不再是單一主角沿著線性時間行動,甚至讀小說的讀者和寫小說的作者同樣置身在一片眼前看不見清晰道路的幽暗森林中。從幾乎一無所有,到安然抵達出口,唯有虛構是不完美人生的一絲希望,同時置身兩處,體現了評論家蘇珊.桑塔格筆下的「同時」,作者以璀燦的文字和高明的結構,探究小說的本質和雙重人生的可能性。 尤其書中與作者同名的女作家,細數岌岌可危的婚姻生活,字字句句真實、扎人、悲傷,莫不使書評讀者指向作者本人的遭遇,同樣是知名作家的丈夫強納森.薩佛蘭.佛爾與知名奧斯卡影后間的外遇,八卦新聞撲天蓋地,婚姻走到盡頭。接受訪談時,妮可.克勞斯舉重若輕地說:「這世界時常讓人感到困惑,傳聞往往偏離事實……但是又有什麼比『自我』更不真實、更虛構的呢?」 原文書名摘自但丁《神曲》。人到中年,罪惡纏身,不慎誤入幽暗森林。妮可.克勞斯將自身的煎熬,寫成小說對抗未知:婚姻與寫作走到了荒蕪,該如何繼續?一如《神曲》,作者如摘星般引用神學、哲學及想像力,寫出了她的不安,她的靈魂,她的憤怒與心碎,如何尋求解脫,悟出空性。正遭遇困境與低潮,不知何時能走出陰霾的人,可望在閲讀過程中得到深刻的共鳴與安慰。 ★國際權威媒體年度選書★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衛報》、《環球郵報》、《金融時報》、 LitHub文學網站、《出版人週刊》、《君子雜誌》、《ELLE》雜誌…… ●所有克勞斯最愛的主題與關注都在此:回憶、孤獨、老一輩猶太男性的內心世界、對以色列的沉思,以及身為猶太人在祖國與離散在外有何感受。閱讀它們,使我們想起,為什麼人們常提到,妮可.克勞斯有菲利浦.羅斯的況味。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作者艾蜜莉.孟德爾   ●燦爛,創意,鋒利。 ——《今日美國》   ●森林或許黑暗,但克勞斯優美的文筆照亮我們的生活。 ——《歐普拉雜誌》   ●一部完美的卡夫卡式小說,讚嘆不已。 ——《哈潑雜誌》   ●克勞斯震撼人心地刻劃自我覺察生命的「無以名狀」。 ——《紐約客》雜誌   ●克勞斯精彩詮釋卡夫卡「在挫折中自由」的精神,深度刻劃了妮可與艾普斯坦因挫折而重獲自由。這份自由不僅致贈她的小說人物,也是送給讀者的一份大禮。 ——《紐約時報》   ●克勞斯的文筆臻至完美。 ——《舊金山紀事報》   ●文筆細膩,動人心弦,令人入迷,堪稱克勞斯至今最圓熟的作品……一部絕妙的傑作。 ——《出版家週刊》   ●書中兩位主角如海潮般遠離生活,啟程探尋真實的自我。 ——《經濟學人》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