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著家上路:徒步走遍日本、無處不為家的369天,家屋與人生的路上觀察誌(特別收錄圖文版簡介、走踏日本地圖與紙房子模型贈品) | 拾書所

揹著家上路:徒步走遍日本、無處不為家的369天,家屋與人生的路上觀察誌(特別收錄圖文版簡介、走踏日本地圖與紙房子模型贈品)

$ 315 元 原價 450
我們終其一生追求的「家」,是永恆的安定, 卻也是封閉生活、斷開與他人連結的無限迴圈? 王怡鳳(小房子書舖) 吳瑪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邱翊(島內散步執行長) 周育如(水越設計、都市酵母總管) 楊宗翰(《空屋筆記:免費的自由》作者) 蔡明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推薦 日本社群媒體熱議! 「揹」起房子搬了182次家、用369天徒步走遍全日本 在「居無定所」中探索「家」為何物?找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台灣版特別收錄圖文版移動生活簡介、走踏日本地圖與紙本限定房子模型贈品★ 「以前到處都可以是歸宿,結果現在這個社會,活得苦,住得也苦。」 二○一一年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時,藝術家村上慧眼見核電廠爆炸、海嘯沖走房屋的電視畫面,驚覺這個社會一直在追求定居所帶來的安定,卻也是在天災人禍時讓人動彈不得、任由家園被摧毀的根源。為了證明努力工作、購置房產、結婚生子並非人生的唯一選項,他在二○一四年揹起自製的保麗龍小屋,展開「揹著家」步行全日本的藝術行動。 這趟為期一年的步行日記,記錄了作者以走路、交談、交換物資構築而成的移居生活。透過不斷與人們交涉「借地」過夜、詢問廁所與澡堂的位置、一起在颱風天保護小屋等行動,與陌生的土地及人群共處,「家」不再是封閉且永恆不變的住所,反而是與人發生關係、開啟日常生活各種可能的公共空間。 不靠交通工具的徒步生活,也讓作者結識了各式各樣的人群與家。有因為地震,一輩子堅持只要租屋的阿姨;也有不靠政府之力,獨立搭建橋梁及復興據點的受災戶;因新幹線蓋起反而沒落的溫泉鄉;遠離城市生活,只為用最低限的水與電就能過生活的夫婦……當然也不乏被電視新聞、地方媒體稱為「奇人」,警察不斷來盤問關切的經驗。 走路,就是與土地的舞蹈。 揹著家上路,則是一趟思索房子與家究竟為何物的旅程。 【感動推薦】 這是一本散文式的日記,作者是一位藝術工作者,在長久固定的工作及生活模式中,陷入封閉的循環,於是他開始思考造成這一切的元兇,可能是來自所謂的「不動產」或是「房屋」限制了人的行動與思維。 於是他揹著一棟由保麗龍做的行動屋子,開始一年的「遷居生活」!雖說作者如此的作為是希望俯瞰自己過往的人生,卻在這趟遷居紀錄的過程中,讓我們看見一個高度發展及文明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各種光怪陸離的景象,並將之視為生活中某種「意義」,讓我想起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克所說的「所有存在的都不會消失……而是存放在過去之中。」 此書的目錄一個個的小標題,如「沒辦法笑自己的人,就笑別人」、「埋入自己的住所」、「國家不就是我們嗎?」、「人生就是重整世界的過程」……讓人忍不住開始向自己提問並審視生活。輕鬆入口的一本社會觀察與人生對話的好書。 ——王怡鳳(小房子書舖) 村上慧第一次來台是二○一八年與「宜蘭國際設計教育Action for Education 」的合作,訪談中了解到他是一位因為不想傷害昆蟲,而拒挖地基的建築家,這樣的觀點也影響到他的創作。平常少言,常常進入思考狀態、反應極快、觀察力驚人,同時又是富有表演細胞的藝術家。每一次的行動,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像是扮演街頭清潔人員,提醒大家不要忽略這些辛勤的人們;還有因三一一海嘯,持續多年的揹著房子走路的行動。 強力推薦這本有趣的書籍,讓我們發現日常生活裡,原來有許多我們不曾注意到的豐富角落。 ——周育如(水越設計、都市酵母總管) 本書作者揹著一座移動的家,可以看作是一個社會實驗,打破一般視為理所當然的認知與習慣,人們的反應和想法是一連串的意外。 ——蔡明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