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隨性‧超越:人文建築師朱鈞的創作思維與人生風景 | 拾書所

互動‧隨性‧超越:人文建築師朱鈞的創作思維與人生風景

$ 284 元 原價 360
「身體的滿足是機能,眼睛的滿足是美學,那麼,心靈的滿足在何處?」——朱鈞 從建築設計走入社區營造的關懷範疇,再到互動式藝術創作—— 台灣人文建築先驅朱鈞,以其一生實踐著空間藝術的理想。 朱鈞,是台灣取得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研究所獎學金而赴美留學的第一人; 是任教於美國名校萊斯大學建築系、重視啟發式教學的「Prof. Chu」; 也是七十歲一出道就在兩岸、奧地利、峇里島舉辦展覽、創作動能豐沛的藝術創作者; 更是半世紀前即開始思索社會意識,提出「社區—家—人」的關係鏈,努力推動弱勢社區服務的建築師。 跨過半個世紀,世界才追上,如今觀諸台灣,似乎也正是城鎮失序的解方。 「在數位的時代裡,人們逐漸失去了真實。我希望人們能透過自己的選擇找到自己。」 在建築中,他始終思考著人與空間的關係,以極簡的形式和方案,滿足人的需求; 在藝術中,他同樣重視創作者與觀賞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讓雙方在參與中找到自己。 朱鈞的建築思辨與實踐 朱鈞在美國的建築界站穩腳跟,舉凡住宅、醫院、工廠、校舍、辦公大樓, 乃至都市重整、市鎮設計,都能看到他的手筆。 美國的休士頓警察學校、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新工程一館、台南天主教學生活動中心等, 也都是朱鈞以極簡的形式來滿足與實踐人的需求。 思考著人與空間最和諧的關係,是他身為建築師的使命。 退而不休的藝術老頑童 七十歲的朱鈞,以藝術家身分出道,以他獨具一格的藝術觀,開啟第二段精彩人生, 隨即在兩岸、奧地利、峇里島等地舉辦展覽,見證了其創作動能豐沛。 頭銜已換,但朱鈞的創作初衷依舊是對人的關懷,比起「我」要創作什麼, 他更關注自己的作品如何引導大眾成為藝術家,讓雙方在參與中找到自己。 始終以一貫之的道行者 對朱鈞來說,創作不是目的,作品不是終點,而是反映他思維的一種示範。 建築、藝術、生活,乃至人生,都是一段示範的過程, 「才華、知識、經驗、智慧」既已在人生播下,接下來就是等待「常識」在後代發芽。 這是他所認清的天職,因此面對動盪、風雨、坎坷,他更能以無為之心面對。 無為非不為不求,而是用最原初樸實的態度面對事物本質。 這是最簡單卻也最難實踐的道理,而朱鈞用他一生的貫徹,驗證了可行性。 【名家推薦】 ★朱鈞語錄  論人生:「只有忘掉自己的人,才能找到自己。」  論價值:「事物的價值在於,我們如何運用它們。」  論家與房子:「能讓心靈滿足的地方,就是家。」  論建築設計:「要做到『互動、參與、選擇』,給人最多的選擇自由。」  論創作:「創作不是個人所有,而是互動與多贏。」  論作品:「作品只是思想的示範。」 【名家推薦】 ★本書特色 1.記錄台灣人文建築先驅朱鈞的建築、藝術思考與實踐歷程。 2.不僅是一本關於如何培養建築學養的勵志書,更是關乎藝術、人生的哲思之典。 3.除了書中圖文資料,亦隨書搭配11則紀錄短片,提供豐富理解視角。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