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革命未竟之地:煙硝、貿易與生態瓦解,不為人知的美洲史 | 拾書所

1776革命未竟之地:煙硝、貿易與生態瓦解,不為人知的美洲史

$ 387 元 原價 490
當帝國主義與美洲原住民族碰撞,將會激起什麼火花? 跳脫白人史觀的囿限,直視北美原住民族如何用鮮血與汗水捍衛家園! 1776年,東北方一群想脫離英國控制的新移民登高一呼,美國隨即抽芽誕生,這是一個全世界都習以為常的白人史觀敘事。然而,美洲是如此廣大,在東北部十三殖民地燃起陣陣硝煙之際,革命從未到達的西岸,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新舊世界的碰撞,帶來的除了疾病、殘殺,還有什麼?氣候、早期部落貿易、地理因素,又是如何影響這個時代?而西班牙、英國與俄羅斯的殖民,是如何與西岸原住民族合作與衝突,又是如何沾染了血跡?大陸西岸多元族群的碰撞與激盪、疾病與物種的傳播與交流,這些被歷史遺忘的故事,卻激起了比東岸更燦爛的火花!  除了槍砲與鋼鐵,舊世界的帝國主義是如何征服和理解龐雜的新大陸?  不只是壓迫與殖民,帝國主義者又是如何被迫與原住民族合作與貿易? 在1776年北美革命的同時,北美大陸並未時間停止,作者挑選了九個地區作分析,在他生動的描述下,我們看見一個更全面的全球性人群交流現象:  阿留申人竟然跨越白令海峽,遠到俄羅斯的恰克圖,跟中國貴族貿易  克里克印地安人不斷前往古巴,試圖拉攏西班牙對抗英國的經濟衝擊  西班牙人的商業貿易需求,對美西海岸帶來了難以評估的的生態浩劫  將黑山視為起源地的蘇族人,又是如何反抗美利堅合眾國的背信忘義 美國喬治亞大學歷史系教授克勞迪奧.桑特,從商業、環境與生態的角度切入,一覽各地人群與北美原住民族的互動與交流、探究北美大陸東岸上的斑斑血跡,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更全球化、非殖民者角度的美洲史。 專文導讀 康培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褚縈瑩(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聯名推薦(依筆畫順序排列)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馬雅人(FB 馬雅國駐臺辦事處大使) 謝哲青(知名節目主持人) 美國號稱「自由人的土地」,但它今日國界的形成,卻是東北十三州的盎格魯撒克遜建國者向大陸西向南殖民擴張,掠奪北美各原住民族土地與自由的過程。美國是現代民主共和政體的典範,但托克維爾所再三稱頌的「美國民主」的成長與確立,同時也是新共和國與舊帝國在新世界爭霸,最終成長為沒有帝國之名的大陸帝國的過程。本書揭露了如今已被遺忘的美國國家形成背後的基礎性暴力(foundational violence),令人深思。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空曠、被動、征服、遷移,可能是美國西部拓荒視角下,臺灣人對於十三州以外的原住民族歷史的想像與關鍵詞。《1776革命未竟之地》相當精彩地,帶給我們主流以外的視角,訴說好幾段「不為臺灣人知的歷史」。 ──FB 馬雅國駐臺辦事處大使 馬雅人 在《1776革命未竟之地》中,我們看見了歷史的進程,捲入了更多外來因素與媒介營力,也加速了變動的步伐。終究全球人類的歷史,約略都是在此一時代加快了腳步,也擴大了互為影響的規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康培德 《1776革命未竟之地》雖然仍以今日的美國疆域為主要地理舞臺,卻以一種去美國中心的方式,縫合了種種歷史意識分裂。南北半球的對立、伊比利與大不列顛的對比、歐洲勢力的殖民競奪,甚至是殖民者與原住民族的盛衰消長,這些對立的框架不再足以呈現美洲。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由多組棋手輪流對奕的繁複圖像。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褚縈瑩 媒體讚譽 「桑特先生巧妙地轉換焦點,將時空背景大相逕庭的事件串聯在一起。他的文筆銳利有自信,而敘事中也補充了許多激勵思考的背景故事,卻又不至於令人難以招架。」 ──傑拉德.赫爾弗里希,《華爾街日報》 「桑特為這本著作進行了詳盡研究,敘事描寫得動人心魄,充滿精彩無比的歷史事實,絕對可以拓展一般美國人民對美國史的想像。」 ──雅各.奧斯特豪,《新聞週刊》 「克勞迪奧.桑特的這本書令人愛不釋手、充滿創意又啟發思考,探討美洲大陸在1776年傳統視線範圍以外的地方所發生的事。這是一本用全新角度觀看我們最熟悉的年份的好書。」 ──喬恩.馬查姆,《湯瑪斯.傑佛遜:權力的藝術》(Thomas Jefferson: The Art of Power)作者 「這本書在完美的時間點,為我們每年七月四日慶祝的英雄創國故事增添必要的層面。」 ──凱特.塔特爾,《波士頓環球週日報》 「桑特顯然很懂自己的專長,並用它豐富了故事。」 ──安東尼.布朗特,《美國歷史》 「本書超越美國革命那些耳熟的篇章,檢視同一時期塑造北美其他地區的聯繫與衝突。」 ──安德莉亞.丹侯德,《紐約客》 「美國革命時期少了革命這個核心事件,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克勞迪奧.桑特的卓越著作要問的就是這個違反直覺的問題,而答案叫人大開眼界。書中收錄了北美各地區和各民族的故事,是歷史研究的寶藏,共同揭開這座受到動盪不安、爭取自由、追尋新意義的事件充斥之大陸的真實面貌。」 ──佩卡.海邁萊寧,《科曼契帝國》(The Comanche Empire)作者 「本書嚴肅地提醒了我們導致小大角戰役等民族衝突的問題是出在哪裡。」 ──比利.赫勒,《紐約郵報》 「急召民兵,站到一邊去:《1776革命未竟之地》寫的是蘇族獵人、克里克農夫、阿留申商人、俄羅斯皮草貿易商及西班牙傳教士,用我們未曾想過的方式描繪1776年的美洲。克勞迪奧.桑特鮮明地敘述從阿拉斯加到古巴的故事,翻轉歷史上這一刻的傳統視角,不把焦點放在費城的那幾位政治家身上,而是描述了中國的消費品味如何形塑加州殖民地,在巴黎畫幾條線在地圖上後,又如何使拉科塔人和奧沙吉人被驅趕到大陸最深處。桑特透過旅行紀錄、物質文化與對自然環境的關注豐富了這段歷史。啟迪人心。」 ──瑪雅.加薩諾夫,《新世界的流亡者》(Liberty’s Exiles)作者 「一段比奇妙更可怕的歷史,對我們開明的革命必不可少的反敘述……桑特擴大了他的歷史範圍,以提供背景和背景……他在 1776 年創造了對非殖民美國的全面敘述。」 ──卡洛琳.卡洛格,《洛杉磯時報》 「讀過它的人不會再以同樣的方式想到 1776 年。」 ──《出版人週刊》 「這本精彩的文字雄辯地寫作,牢固地結合了實驗室動物研究以及神經科學的人類研究,深入哺乳動物大腦的深處,闡述了我們對人類情感的理解。」 ──麥克爾.厄普丘奇,《西雅圖時報》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