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與意識形態(上下冊不分售) | 拾書所

資本與意識形態(上下冊不分售)

$ 1,185 元 原價 1,500
比《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更巨大的成就 趁貧富不均再度引爆崩盤前,抓住挽救世界經濟的最後機會.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正宗續作,睽違八年正式上市! .從千年不平等的大歷史中,找到解決貧富差距惡化的方向:在美國式超級資本主義、俄國式盜賊政治,以及中國習近平主義之外,找到最能消除二十一世紀經濟不平等的改革方案 .全球唯一中文版 .隨書附贈精美導讀手冊 .最全面的診斷:跳脫西方、橫跨千年.全球第一本經濟不平等全史 .最細緻的分析:169張圖表,以政治、社會、文化、歷史的多元角度完整檢視 .最有力的改革藍圖:翻轉你我的經濟思考模式,改變10%富人壟斷90%資本的既有觀念  解決人類史上最大的經濟難題:貧富不均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面對? 我們曾相信拚經濟就是一切,相信富人賺錢、窮人也能雨露均霑。直到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橫空出世,證明經濟成長無法消除經濟不平等,嚴重的貧富差距更將導致動盪、戰爭與革命。二十一世紀已進入第二個十年,全球不平等已再次來到新高點。為了避免災難重演,是時候面對資本分配不均的歷史困局。 人人生而平等,為何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皮凱提認為,答案就在於你我所抱持的政治意識形態。也就是說,若要改變不平等的資本分配邏輯,就得先改變不平等的意識形態。那麼,改變如何可能?本書將帶你走過歐美、印度、中國、巴西、南非等地的千年歷史,宏觀分析不同人類社會裡導致經濟不平等的意識形態,看見意識形態的轉變究竟如何發生。 我們能否想像一個99%財富不會累積在1%富人身上的世界?一個經濟更民主、分配更合理、機會更均等的社會?本書透過歷史告訴我們,這份理想真有實現的機會。本書更會詳盡說明,要打造這樣的社會,究竟需要哪些租稅制度、政府施政、企業參與及憲政制度方面的改革,以及更重要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一起改變哪些既定的成見與觀念。《資本與意識形態》因此不僅是一部全球不平等的大歷史,更是皮凱提獻給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改革藍圖。 【一致推薦】 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洪財隆|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胡晴舫|作家 陳禹仲|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 馮勃翰|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隨書附贈導讀手冊【朱敬一/中研院院士、陳禹仲/中研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經濟.歷史.社會.政治等多領域深度導讀】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政經學院院長、哈佛商業評論……一致推崇 ★《美國公共電視台》年度選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 【各界讚譽推薦】 皮凱提的巨著將全球歷史連結在一起,向讀者展示千變萬化的政治思想如何在過去五百年塑造各式各樣的不平等制度。《資本與意識形態》充分體現了歷史分析的力量,賦予我們更多勇氣,去想像改變的可能性。這是一本論據豐富龐大的傑作,由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撰寫而成,是任何致力於解決當前困境者的必讀之作。 ────貝克特(Sven Beckert),哈佛大學經濟史學者 沒有制度是不可改變或命中注定。本書向人類歷史上的多元經驗學習,指出超級資本主義與致災性共產主義之間,仍舊存在其他可能。這樣的未來,唯有靠我們自己爭取。 ────杜芙洛(Esther Duflo),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政治人物若不希望執政曇花一現,最好都要讀一讀本書的主要論點。 ────戴維斯(Howard Davies),倫敦政經學院院長 一如《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改變經濟學家與經濟學,皮凱提的新著《資本與意識形態》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勢必改變政治學家看待政治學的方式。 ────米蘭諾維奇(Branko Milanović),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 影響力可能超越《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本書讓我們明白,如今正是改變分配不均的關鍵時刻,以及我們會需要落實哪些政策。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不可忽視的驚人壯舉,一項拒斥簡化比較的社會科學實驗。本書對歷史證據近乎特異的偏執野心,相較於寫下《資本論》的卡爾.馬克思,精神上或許更接近於《我的奮鬥》的卡爾.奧韋.克瑙斯高。 ────《衛報》(The Guardian) 值得敬佩的是,皮凱提修正了西方經濟學常見的歐洲中心論,將眼光拉到更長遠的全球歷史。在他看來,貧富差距不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問題,而是普見於每個社會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有多嚴重,完全取決於該社會的意識形態與政治選擇。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現代經濟學傾向於把「經濟」視為一種無法掌控的自然力量,獨立於思想而存在。本書揭穿了這項自負,明確指出政治與意識形態革命,才是落實經濟正義的關鍵。 ────《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 皮凱提將洞察敏銳的目光投向歷史長河,不僅為了理解世界,更為了改造世界。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馬克思曾說,他的歷史理論是將黑格爾顛倒過來,以生產方式取代精神意志作為推進歷史變動的力量來源,也就是「唯物論」與「唯心論」之別。皮凱提的前作曾將「資本論」帶進二十一世紀,這回他走向了黑格爾。資本主義全球化非但沒有讓「歷史的終結」發生,甚至沒讓它開始。皮凱提發現問題在於人們心中對資本的認知與理解,必須解開資本的意識形態之謎,才能找到人類社會未來的答案。「唯心論」、「唯物論」的糾結或許不在「心」與「物」的矛盾,而在「唯」字的牢籠,皮凱提的書總能引發我們深思。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不平等來自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權優勢,可以用於剝削他人的生產剩餘,使貧富差距延續並惡化。此外,馬克思也認為一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通常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統治階級總會創造出某種意識形態來合理化階級之間的物質不平等,以維護其利益。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此一經典巨作之後,繼續發表《資本與意識形態》,企圖對當代全球不平等與意識形態的關係提出最全面的解釋,揭露當代威權主義與民粹政治背後的社會分化。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皮凱提在《資本與意識形態》傳達的訊息是:雖然不平等現狀日益嚴峻,但仍可能藉由政府的政策來加以改善,結局絕非命定。我們既不該受制於「馬克思主義」由下而上的經濟底層結構決定論,也不宜相信經濟成長能夠自動化為經濟平等的涓滴式「新自由主義」。前者教人走向革命,後者則走向虛無。我向來相信,所謂「意識」就是認知到問題的重要性。意識通常也是行動的前一步,並可能影響決定和產生改變,例如公平意識或社會意識。有趣的是,皮凱提透過本書進一步指出,意識絕非中立,許多不平等現狀其實源於自我合理化的意識形態。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意識」到是哪些政治意識形態導致不平等的問題,進而改變菁英思考的方式。 ────洪財隆,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帶著皮凱提的洞見回望臺灣,我們一方面能夠反思他對經濟不平等的分析與他的參與式社會主義能否落實,另一方面也能著重於他對意識形態的理解,進而叩問臺灣除了皮凱提所指出的、支應不平等現象的意識形態之外,是否還存在著什麼樣的意識形態,使我們下意識地將政治與社會問題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進而錯失了改變社會的機會? ────陳禹仲,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助研究員 皮凱提的書史料豐富,尤其對於歐洲大陸的不平等歷史,有極為宏大的觀照。由於歐洲、美國是資本主義運作的核心,他的書對於我們瞭解資本主義環境下不公平的背景、產生、解決方案,都提出了詳實的分析。[……]「學問為濟世之本」,也許皮氏的著作有助於形成一套圓融的論述,朝理想前進。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說,改變社會的阻力不是既得利益(vested interests),而是既有觀念(vested ideas),旨哉斯言。 ────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聘研究員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