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誘惑:從大洪水到度假勝地,近代西方海洋意象的探索與形塑 | 拾書所

大海的誘惑:從大洪水到度假勝地,近代西方海洋意象的探索與形塑

$ 684 元 原價 760
當代感官史巨擎阿蘭.柯爾本 揭開西方人眼中森羅萬象的大海面紗 究竟是洪水猛獸的巢穴、世界罪惡的淵藪, 還是療養育樂的仙境、人定勝天的繁榮象徵? 歐洲人如何克服恐懼,投身大海的懷抱,找尋他們身心靈的避風港? 讓我們一同透過文學繪畫、科學醫療與社會脈動,探索人們內心最深沉的渴望。 大海──這塊無邊無際、深不見底的廣闊領域,自古皆是人們未知的深淵。大洪水氾濫的懲罰傳說,正是源自於這塊人類無法征服的海域,自此海洋始終是充滿深不可測的未知恐懼符號,象徵文明社會之前的混亂、更是上帝懲罰與災難的工具。不同於小溪流水,大海不間斷的潮汐與高聳浪潮,破壞了人類試圖留下的痕跡,淹沒了渴望海上航行的水手與眾多旅人,進而形塑了人們對大海的敬畏之情。 當人們對大海的興趣漸增、西方社會開啟世界航海之旅,隨之而來的海洋氣味、惡劣天氣與暈船現象也讓人聞之卻步。十八世紀,隨著科學的進展,他們也逐漸探索海洋的奧秘,了解其對沿海居民的意義,甚至藉此完善了自然科學的研究,探究了地球遙不可及的廣闊歷史。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岸沙灘成為人們沉思和享樂之地,騎馬、散步、作畫、漫步、紮營、罷工在此隨處可見,起初對海岸的恐懼與敬畏之情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海洋深遂又神秘的醫療效用──對城市感冒的青年走到陸地的邊緣、跳入海中,精神憂鬱與身體疾病將自然康復!除外,此時興起的浪漫主義風潮,也搭上了追逐海洋的浪潮而起,浪漫主義者在此盡情吸取海洋的渴望,激發靈感、隨興創作,拜倫、雪萊、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者使海岸成為自我發現與美學的特權之地。 從渾沌未開的萬惡深淵,到歡愉明亮的海濱勝地,究竟近代以降的歐洲人如何克服自身的恐懼,投身大海的懷抱,找尋他們身心靈的避風港?柯爾本從聖經的大洪水開始談起,不限於歷史與科學觀,詳盡地從文學、藝術、旅遊與社會角度來討論海洋對人類身體與心靈上的轉變及影響。人們從海洋汲取靈感創作、體驗全新的感官感受,從懼怕到慾望、自我釋放、裸露於海洋。人類對於海洋又愛又恨,恨海難餘辜、愛海濱勝地;愛新鮮海水、恨河港惡臭,這種複雜情感自古交融參雜,演變成今日現代人看待海洋的觀感。 好評推薦 林益仁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秦曼儀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思仁 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有別於科學客觀的海洋知識描述,本書提供了一個透過身體感官認識大海的生態人文視野。」 ──林益仁,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這本書提供了審視過去的全新方法,一部在我們已知歷史之外的歷史……相當獨特、更加大膽且令人著迷:這就是感官的歷史。」 ──《世界報》(Le Monde) 「一部關於大海與海岸變化多端意義,嚴謹又高明的知識分類學。」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