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給父母與孩子的療傷指南 ——
師長與教育人員必讀的現代家庭觀察
從小就是「乖孩子」,
永遠都在為別人的期待而活?
本書帶領你破除自我禁錮的魔咒,
接納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專業推薦】
吳東彥 諮商心理師
周純媛 諮商心理師
廖士程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前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
賴芳玉 律師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長期生活於『以愛為名的溫柔暴力』之中,很可能讓我們無法好好地感受生命、享受生活。但是,若我們能重新找回自身與內在小孩的連結,並且在他的帶領之下,嘗試感受自己的每一個片刻,最終便能找回失去的自己。若您正受困於『溫柔暴力』的魔咒之中,很推薦您一起閱讀這本書籍。」——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假使你是以『為人父母』的位置上去看這本書,你大概會在心中大喊:『我哪是那樣的父母啊!』為自己叫屈,忿忿不平地想要否認作者寫的一切。但,試著先停下想要反駁、辯解的心情,調整一下角色,退回到小時候的『孩子位置』來想一想,是否經常被要求要為別人著想?父母是否常以保護為名,管控許多你想要做的事?一旦拒絕父母,就會得到責備或冷漠對待?如果答案是『是』的話,你可能在『溫柔暴力』的溫床中長大而不自知。那麼,你療癒遭受溫柔暴力的自己了嗎?如果你不想要成為那樣的父母,那麼閱讀這本書,檢視、覺察和學習療癒自己,並付諸行動改變,就能送給自己或孩子一份最佳禮物——『跳脫與父母之間綁縛的依賴共生,和孩子發展出健康的依附關係』。」——周純媛│諮商心理師
「本書勾勒出當代社會文化氛圍,高張的成就焦慮,如何型塑親子關係。作者提醒家庭成員們:在追求完美之餘,更需涵養可貴的自我覺察與悅納。細讀品評,看似控訴歸咎的鮮明立場,有著慈悲佈道的溫柔底蘊,不愧是來自精神病理臨床專家的勸世手筆。」——廖士程│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你是不是也這樣? 】
□經常自行推敲「別人希望我怎麼做」,而不是「我想怎麼做」。
□原生家庭不允許吵架,自己也非常害怕跟人發生衝突。
□總是壓抑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努力成為好學生、好伴侶、理想父母。
你可能曾經歷「以愛為名的溫柔暴力」。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也沒有不是的孩子;
當不幸的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存在的意義,
對孩子的成長、成功產生過度的期待,
並用「溫柔暴力」企圖控制孩子,
子女就會被父母的期待綁住,成為「好孩子」,
忽略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進而失去自己的人生。
覺察這一切,正是重新愛自己、重寫新劇本的開始;
你的能力比你所想的還強大,
我們可以不為了誰,只為自己,開創不同的人生。
「為什麼我活得這麼痛苦?」
你可能有「無法愛自己」的病。
【重新愛自己四部曲】
開始自我察覺:言聽計從、飲食障礙、壓抑需求……搜索童年找到蛛絲馬跡。
直視溫柔暴力:小時候常推敲「爸媽希望我怎麼做」?這其實就是無言控制。
接納內在小孩:接受自己原本的模樣,想擺爛、憂鬱、感到無力都沒有關係。
體會真實美好:孩子覺得「我爸媽簡直沒救了」、擁有祕密,都是健康表現。
1. 如何自我察覺
□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孩子,通常都遭受著家庭溫柔暴力。
□順手牽羊的孩子,真正想得到的是父母的肯定。
□有飲食障礙的孩子,通常來自「理想家庭」,背負父母莫大的期待。
□功能出問題的家庭,家庭成員會被外人難以理解的家中規矩、祕密給綁死。
□太想維持家庭,壓抑自己的需求、感情,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崩潰。
2. 「要注意」的行為
NG宣稱是「為了孩子」,繼續維持幾乎已經毫無意義可言的夫妻關係。
NG家庭很重視「不要爭吵」,形成一種無言默契,令人窒息。
NG對孩子抱怨「你爸很自私」等於是在指責孩子。
NG由孩子自行推敲「媽媽希望我怎麼做」,其實就是用沒說出口的話控制孩子。
NG當父母忍不住動手打人,小孩便認為自己「看到父母的極限」,而非「知道界限在哪裡」。
3. 真實的美好家庭
.從孩子擁有祕密那一刻,就開始脫離父母,是很正常的成長。
.進入青春期的子女與父母間關係緊張,正是子女的力量在成長的證明。
.孩子覺得「我爸媽簡直沒救了」其實很健康,過分尊敬父母才該提高警覺。
.不需要勉強自己成為標準父母,活出自己色彩的父母更能豐富子女的人生。
.夫妻吵架不一定是問題,關鍵是讓孩子認知:「感情再好也會吵架,但就算這樣,世界也不會天翻地覆」。
4. 如何療癒
.有時一句「你現在這樣就很好了」,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唯有「接受孩子原本的模樣」才能讓孩子真正長大。
.當感覺窒息、喘不過氣,正是有能力改變的開始。
【目錄】
前言
第1章 以「愛」與「期待」為名的溫柔暴力
並不是愛孩子的父母就不會虐待兒童
若父母在心中對立,孩子就會失去「自我」
在父母及世人「無形暴力」的控制下變成「好孩子」
「理想家庭」的女兒多半都有飲食障礙
孩子真正想要的其實是父母的肯定
肉眼可見的虐待反而較容易被發現
不把期待說出口的母親,要孩子自己意會
內心受到上個世代價值觀束縛的孩子
第2章 名為「母親」的詛咒
藉由育兒找回當母親後失去的東西
過分緊密的母子關係將形成不尋常的小宇宙
現代女性處於雙重束縛的狀態
人類母親並非「一定會」全心全意教養小孩
一再想起不堪回首的畫面,一再受傷
對兒子抱怨「你爸很自私」等於是在指責兒子
「家人般的集團」擴大了人類的腦部
自尊這個字眼應該用在弱者身上
「老媽」是被期待給予無限包容的存在
父母的工作是給子女設限
「父母的極限」將成為子女誤入歧途的導火線
第3章 喪失功能的家庭
沒有意識到,不等於問題不存在
家庭的功能正是成為一座安全基地
太想維持家庭反而把自己搞崩潰
有些親子關係會延續不幸
心中的「內在小孩」是自我的核心
接受性衝動是自己的一部分
忍不住對自己心愛的人動粗
第4章 做人不一定要有貢獻
想跟大家一樣的病
需要被別人需要——依賴共生
太在意別人的批評,就無法表現自己
害怕面對人群是現代人的通病
永遠都在顧慮他人、滿足別人的需求
用症狀這張標籤概括一切煩惱
人很難順著自己的感覺活下去
藉由喝醉來體驗「做回原本的自己」
喝醉的頻率關係到性別意識
第5章 不如就安心地擺爛吧
「憂鬱」不是有病,而是健康的證明
人本來就會寂寞、不安
人的心只存在於與他人的關係中
「人格」會與他人相互影響,每天都在變化
煩惱是好事
意識到自己的無力很重要
控制依賴症、成功依賴症、工作依賴症的陷阱
依賴症患者為什麼說謊
依賴症是貪戀眼前舒適的狀態
整理記憶的碎片
人類極端害怕「死亡」與「失去」
第6章 「沒用的自己」也有力量
以肯定的角度重新架構「沒用的自己」
存在於此就是了不起的力量
換個角度,試著樂在其中
恐懼背後藏有自己成長的驚人力量
男人如何找回「真正的自己」
若父母有太多選擇子女會很辛苦
健康的人不會將父母理想化
想像未來的自己
擁有「另一個自己」
第7章 將煩惱變成語言就能嘗試化解
為什麼明明很痛苦卻無法擺脫症狀
「憤怒」是很自然的情緒,「敵意」才需要治療
把憤怒與怨恨好好說出來
將煩惱說出口就是解決的第一步
練習表達憤怒
一場暢所欲言的聚會
依賴症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
培養對焦慮的耐受性
不依賴任何事物,也能保持「原本的自己」
從倖存者到成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