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工廠—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 | 拾書所

視覺工廠—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

$ 320 元 原價 320
什麼是「觀看」?真的是「眼見為憑」嗎?試問:人體骨骼器官的位置如何排列?馬匹奔跑時四肢是否離地?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究竟是什麼模樣?我們對週遭事物的認識,包括許多熟悉的自然現象和運作,都必須透過圖像呈現說明。無論是生物學、醫學、地理學、考古學或天文學,圖像都是重要的研究資料與傳播工具,進一步發展與累積出今日的知識成果。 本書跨越版畫、攝影、造影三個階段,檢視因各種儀器而在不同領域誕生的新圖像。新圖像引發視覺上的驚奇,更代表著認識世界的全新眼光:我們製造圖像不僅為了讓視覺更精準,圖像已完全變成視覺的製造者,進一步成為新思想的溫床。圖像既是技術又是文化,它不斷往返於藝術性和物質性之間,寫成一篇篇技術、思想和美學交互影響的故事。 【推薦】 ◎「如果說存在著一門「觀看的考古學」,《視覺工廠》可以說是這種考古學的檔案室,這些琳瑯滿目的檔案,讓視覺技術的歷史,呈現了視覺技術介面的發明與存在、運作,以非常不安定、極具張力的姿態,在可視性與可述性之間運動游移。本書將解剖、望遠鏡、顯微鏡、攝影、顯微攝影、感應電療、考古透視技術與種種人工造影術放入視覺介面發展的技術史當中,可以說將「裸視經驗」甚至是所有的視覺經驗做了初步的「問題化」工作。」 --龔卓軍(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放眼今日國內外的傳播媒介,仍然大量依賴眼見為憑的所謂「新聞攝影」與各類圖像資料,讓它們繼續建構著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或想像,與認識/想像世界的方法。《視覺工廠》的作者「理性客觀」地提醒我們,一個可以在照片上作假、加工以創造各類利益的圖像資料,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史上,一直是大有問題的。此書中譯本的問世,對我們這個需要進步觀點之普及科學知識的社會,與專業的影像媒體工作者,都有極好的提醒或啟發價值。」 --郭力昕(政治大學廣電系講師) ◎「這本書對於無論教改怎麼改都還是認為美學與自然科學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我們,其實提供了一個歷史的解釋。也就是說,美學與科學的基礎都在於感官,特別是視覺經驗,提供了我們關於世界的圖像。理性的觀察與非理性的審美並不必然互相排斥,可以多留意的反倒是傳播知識的媒介如何為特定的使用者生產、傳播並詮釋圖像。這對於習慣閱讀圖像的新世代來說,或許特別的重要。」 --陳恒安(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