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奇兵 | 拾書所

網路奇兵

$ 198 元 原價 220

  針對時下最流行、高收入的網路創業新貴一族,深入探討介紹其中最富知名度的網路公司,由其創業起點談起,歷數一個好創意如何成為一個新事業的契機與成功範例。其中最為人耳熟能詳者例如:PC HOME李宏麟、104人力銀行楊基寬及蕃薯藤陳正然…等十六位春風少年哥。

  出版業的新勢力--明日報李宏麟

  不僅電腦家庭塑造出流行資訊的媒體風潮,賽特資訊(網路家庭網站)也成為國內網路內容提供的原生地,現在,即時新聞和科技公司的文化更是直逼傳統報系質變。媒體人出身,賽特資訊總經理李宏麟說,『很多文化公司的老闆把錢放進自己口袋,往往出現老闆有錢,可是公司叫窮的現象,常讓員工覺得媒體不是一個託付終身的工作,我有一個強烈的想法,希望弄一個成功賺錢的媒體,用薪水、紅利、股票保障員工。』

  李宏麟,2000年初和詹宏志在媒體界掀起一陣狂風,電腦家庭電腦報後,緊接著Smart Net網站、T-times(明日報)帶領的網路旋風狂掃傳統平面媒體,無論資深、資淺記者大風吹,讓雄霸平面媒體市場數十年的著名報系,竟然開始重新思考公司的定位。

  五十三年次,李宏麟念的是明志工專工業管理,退伍後第一份工作是在《商業週刊》,當時的李宏麟雖然念的是理工,卻對理工科系沒什麼興趣,只因為這是當時的第一志願,國中畢業後又沒什麼自主能力,家裡決定念什麼就念什麼,所以才誤打誤撞念了工管,即便因為喜歡藝文,當了記者,主跑的資訊科技新聞也都不是自己的興趣。

  李宏麟強調自己喜歡的是藝術、人文的素材,在《商業週刊》他最喜歡採訪的是電影人侯孝賢,採訪這類人文氣息濃厚的大師級人物都會讓他覺得很快樂,但是因為週刊內容的需求,卻都派他去採訪衛星、生化科技、電腦等新聞,所以李宏麟說走進資訊業純粹是誤打誤撞。

  在《商業週刊》工作三年多後,李宏麟離開《商業週刊》到《遠見雜誌》,看見《遠見》的記者訪問林懷民、劉其偉,李宏麟心裡是無盡的羨慕,但當時《遠見》需要的是跑科技的記者,李宏麟的背景很難跳脫科技產業,所以一直到後來他的記者生涯始終離藝文路線很遠。接下來,李宏麟一共二進二出《商業週刊》和《遠見雜誌》,即便是第二次到《遠見》,《遠見》還是跟他說:『你不想跑科技,沒有關係,跑社會路線!』,這讓李宏麟藝文青年的心願遲遲沒有獲得實現。

  李宏麟當記者的期間,一直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在他的腦海裡不斷徘徊,『媒體這個行業是不是可以託付終身?』對他來說這也是讓他不斷換工作的原因之一。

  李宏麟說中了很多媒體人的心事,『我覺得許多進媒體業的人都有很多理想,但是人總是會比較的,我讀的是理工,很多同學都是在電腦公司上班,以前的媒體比現在的環境更糟,媒體都不賺錢,在電腦公司上班的同學有股票,自己沒有,同學薪水也比較高,人家的發展生涯很穩定而且有保障,這些對年輕的自己來說壓力很大。』

  李宏麟並不是不喜歡新聞的東西,只是特別喜歡藝文,而當時記者是比較接近藝文,又是有保障的『行業』,純粹藝文家就好像是作家,作家不是個行業,似乎比較沒有保障。這時李宏麟心裡就有一個願望,希望可以把『媒體行業』變成一個『媒體產業』,不再只是一個理想性高的工作,後來他更證實,這一行的確可以變成一個產業,美國的媒體就是一個產業。

  有一次這樣的感覺特別強烈,那一天李宏麟開著車,看到路邊的商店,四周不斷有訊息迎面湧來,突然覺得做媒體業也不錯,媒體是有前景的,因為現在世界愈來愈小,讓人和人的距離愈來愈小,但變動卻愈來愈快速,訊息的需求量因此愈來愈大,人們必須很快的了解彼此,確定各種競爭因素,這讓訊息不斷被需要,傳播科技也不斷改變。隱約的,李宏麟告訴自己這個行業還是很有的前景。

  後來李宏麟在29歲時當上《IDG雜誌》(國際數據公司)總編輯,當時的李宏麟又開始三心兩意,考慮要不要考研究所,直到有一件影響李宏麟最深遠的事情發生,那就是結婚。

結婚後對生涯規劃的衝擊

  李宏麟三十歲結婚,結婚讓他有事業感,以前的李宏麟個性瀟灑,工作不爽就走人,薪水多少無所謂,反正只是養活一個人。但結婚之後就不一樣,結婚之後的責任不是一個人或是兩個人,而是一個家,這個家會有太太、小孩,這讓李宏麟重新思考很多事情。

  其中包含始終圍繞著他的『媒體這個行業是不是能夠託付一生』這件事,《IDG》賺錢證明媒體是可以賺錢,像路透社也是賺錢的,賺錢的媒體很多,在《IDG》他更發現很多美國《IDG》同事薪水也不差,似乎在美國,媒體是一個不錯的產業。李宏麟得到的結論是媒體可以是一個產業,但必須要企業化經營。

  李宏麟認為媒體人應該要有兩種特質,第一是理想性,第二是企業經營的能力,企業經營的好壞最重要在於『公司成不成功』。公司如果成功,大事會變小事,公司如果不成功,小事都會變大事,這正是現在李宏麟的座右銘。而公司成不成功的衡量標準就在賺錢,李宏麟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賺錢可以不用依靠任何人,可以按照你自己的理想來做,完全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行事標準。』

  公司賺錢,員工做事情就穩定,公司也會跟著穩定,員工才會相信公司的未來,可以避免員工的鬥爭、鄉愿等。如果公司不賺錢,各種問題都會出現,公司開始覺得員工很散漫,要求節省成本,要求上班簽到,員工心裡不舒服,不滿的分貝就會提高。

  以前的出版人辦雜誌都沒有想到收入這一點,例如有人說要辦手機雜誌,因為全台有一萬支手機,但換個角度想想,台灣的行動電話系統廠商只有六家,手機生產商三、四家,登廣告總共也十多個廠商,這樣的雜誌注定是沒有廣告收入的。

  經營媒體之前要做研究收入來源,例如登廣告的廠商多不多?產業賺不賺錢?賺錢的產業怎麼登廣告?未來產業的發展性、成長性?沒有正確的答案,這個媒體一開始就是錯的。而李宏麟心裡最想辦的是音樂雜誌,純粹因為喜歡古典音樂,但是一直想不出賺錢的商業模式,想不出來就做不下去,所以後來李宏麟才到IDG國際數據公司,而這些理念也是後來李宏麟經營雜誌和網站的出發點。

電腦家庭創立

  在IDC工作三年之後,李宏麟的老長官何飛鵬說要辦一個刊物,找了當時還閒賦在家的詹宏志,然後想到在科技界待了很久的李宏麟來當總編輯,他們想辦一個很生活化的雜誌,但是詹宏志當時並沒有想要下來自己做,而李宏麟對於成不成功很在意,他認為公司負責人是誰決定了公司是否成功一半的條件,李宏麟希望有一個能夠和自己相輔相成的發行人。

 後來一直找不到人,雜誌差一點辦不成。李宏麟再去找詹宏志,『如果你下來做,我明天就辭職』,詹宏志答應後,李宏麟第二天就辭職,《電腦家庭》(PC home)雜誌順利開辦。

  《電腦家庭》當時以49元的策略打進市場,鋪貨地點從各大書店到便利商店,在便宜和新穎的設計下,《電腦家庭》確實擄獲不少人的心,詹宏志也發揮他驚人的說服力,讓所有的經銷商、廣告商相信,《電腦家庭》有成為資訊雜誌領導品牌的能力,而後第二期雜誌每本69元,第三期每本99元,逐漸為《電腦家庭》雜誌奠定可觀的銷售量。

  對於電腦家庭是否成功,李宏麟不僅笑說,《電腦家庭》雜誌還算不錯,已達到『成功』的標準,但他更是睜大眼睛說,『令人驚訝的是竟然可以把電腦的東西作成大眾刊物,而且有fans(雜誌迷),四年前居然有fans,自己也搞不懂為什麼會有fans,有人一期期蒐集《電腦家庭》雜誌,第一期賣光光。』

  之後《電腦家庭》開始賺錢,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李宏麟堅持《電腦家庭》要財務透明,讓員工很自由地不斷成長,現在《電腦家庭》正準備上櫃,目前資本額1億4000萬元左右,預計2001年掛牌上櫃,年度營收也將達到9億元上下,預計每年可以獲利9000萬元到1億元。

從雜誌到網路:

  由於《電腦家庭》是資訊雜誌,所以很早就覺得應該要有自己的網站,李宏麟認為網際網路不斷在蛻變,但無論如何變,電腦家庭都堅持一個原則,『網路是一個全新的東西,應該要「擁抱」它』,《電腦家庭》強調把自己的姿態放低,該改變就改變,該學習就學習,該放棄就放棄。《電腦家庭》的經營層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網路是個低成本傳播的革命』,《電腦家庭》是做訊息的媒體,網路應該會影響媒體生存環境,所以《電腦家庭》一定要參與,進一步了解它的影響,因此網路家庭網站(PC home)正式成立。當時李宏麟只是要成立網站,卻萬萬想不到後來卻成為一個事業。

  剛開始李宏麟採用的是成本控制法經營,控制一年要賠多少錢,李宏麟相信技術識網路很重要的因素,網路很多東西要靠技術來服務,很多媒體業、傳統業、食品、書店進入網路,最怕的就是技術門檻,而網路家庭有的正是技術團隊,所以現在網路家庭有七、八十個技術人員,一點也不輸給一家軟體公司。李宏麟還有一個策略深遠影響現在的『賽特資訊』(PC home網站),那就是網站一開始就要做『每日新聞』(Daily News)。

  在台灣網路商業市場剛興起的1998到1999,網路家庭以自產的網路新聞,在先導者的優勢下,取得不小的網路市場佔有率,也是國內少數能夠提供一定範圍網路內容的業者,這不僅是網路家庭最大的利基市場,也成為它下一波新聞話題的來源。

  1999年下半年,賽特資訊驚爆出即將與全球最大華人網站新浪網合併的消息,媒體四處追逐李宏麟和詹宏志,他倆也四處躲避媒體,即便在公開場合不得不對外說明,賽特資訊也都口徑一致的表示,所有的合作案都在洽談,也都還沒有確定,一切要等董事會通過之後才能拍板定案。

  對賽特資訊來說,原本這項合作案將是網路家庭前進大陸的前哨戰,因為無論是李宏麟或是詹宏志都知道,網路發展絕不能侷限在台灣,即便是極力宣揚本土化的蕃薯藤都要做到華文化、亞洲化、國際化,所以網路家庭也必須踏出去,新浪網提供網路家庭大陸發展的最佳機會,當然這個合併案也讓新浪網可以在最具網路商業化潛力的台灣,登上入口網站龍頭寶座。

  但隨後合併案卻急轉直下,新浪網因為經營理念問題高層發生異動,一直與詹宏志接觸的沙正志離開新浪網,詹宏志和李宏麟開始重新思考合併的優劣,詹宏志表示,合併案來自於與沙正志一直以來的良好互動,失去這個伙伴,賽特要重新思考,即使新浪網董事長姜豐年遠從美國趕回台灣磋商,新浪網和賽特資訊的合併案仍舊告吹。

  1999年12月電腦家庭和賽特資訊對內整合和對外投資的動作明顯積極許多,《電腦家庭》將五本雜誌整合為一家公司,賽特資訊將十六個網站分成電腦報、電子報和網路金融三大事業單位,2000年1月並宣布由PC home取代原本的入口網to do,統一網路家庭對外品牌。

  網路家庭除了宣布將集資成立5到6億元的基金擴展投資規模,更表態將與中經合集團聯手成立全球第一個華文數位媒體基金,募集新台幣二十億元,投資台灣、星馬、北美及中國等具有發展潛力的媒體網路,積極朝向投資者的角度發展。緊接著轉投資資本額7000萬元的智富網,積極招募財經記者,投入財經即時網站市場。

  而後2000年初,賽特資訊引爆國內媒體界一個人才流動大炸彈,成立『明日報』。由賽特資訊主導,迅速集資2億元成立一個完全的網路媒體-明日報,隨時提供整點新聞,並且以高薪招募到工商時報、經濟日報資深記者進駐,共大手筆招足二百個記者和編輯,引發媒體界一陣騷動,中時報系、聯合報系因此失血嚴重,難得的刊登徵人廣告。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