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研究日本殖民地時代台灣電影史的新作品。書中將1895年至1942年間台灣的電影政策,從法規、統制、宣傳等層面加以整理,並分析其作為一種論述的意義。此外,也針對電影政策的對象,即民眾社會的層面進行調查分析。所使用的史料為當時政府發行的公報、雜誌外,還有民間的報紙、雜誌,以及口述歷史等。
電影一直都是本書作者的最愛。而作者之所以對台灣史產生興趣,也是在看了《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兩部電影後受到啟發的結果。因此作者用自己當做一個例子,證明電影的影響力有多大,大到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電影是在黑暗中看到的明亮的影像,但觀眾所看到的並不是FILM本身而是在銀幕上映出來的影像,那麼「電影」到底是FILM本身?還是在銀幕上的影像?其實「電影」就如「書」被讀者看到時才發揮作用般,FILM每一次在銀幕上跟觀眾接觸時才發生作用。本書之所以叫做《殖民地下的「銀幕」》,一方面意味著在黑暗的時代裡也有娛樂文化的一面,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透過「銀幕」,能呈現出該時期所謂「殖民地主義」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