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奪宮(上)(下)》 《康熙大帝》這部書,以歷史大事為依據,融入傳說、軼聞,加以藝術構思,描寫了康熙皇市一生的主要政績。全書共分四卷八冊,長達百餘萬字。四卷之間,既互相呼應,又各自獨立成篇。第一卷「奪宮」,主要寫了康熙即位初期,在極其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與輔政大臣鼇拜集團篡位陰謀進行鬥爭的故事。 幼年的康熙,聰穎過人,曾拜落第舉人伍次友為師,學習封建統治本領,在太皇太后和侍女蘇麻喇姑的支援、幫助下,團結了一批在圈地中破了產的中、下層地主和知認份子,形成了一友擁帝派的拱衛力量,經過多次較量,終於在他十五歲時,智擒鼇拜,鞏固了皇位,為清王朝的振興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礎。《康熙大帝-驚風密雨(上)(下)》 (智擒鼇拜之後,康熙親自執掌朝政,使政局相對穩定。但國內形勢仍然十分險惡,危機四伏。南方有吳三桂等三藩割據,西北有王輔臣率部嘩變,中原有假朱三太子楊起隆的「鍾三郎香堂」密謀叛亂,後宮有太監與叛匪勾結,暗作內應。康熙皇帝乾綱獨斷,力主撤藩,並做了周密的佈置。經過幾場殊死較量,終於平定各方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在本卷中,通過險象環生,艱難曲折的故事情節,塑造了康熙這位青年皇帝和他身邊幾位親信伍次友、周培公、李雲娘、孔四貞的藝術形象。對吳三桂、吳應熊、楊起隆、汪士榮等人的嘴臉,也作了細膩的刻劃。生動地展示了清王朝艱難地開創康乾盛世的歷史畫卷。《康熙大帝-玉宇呈祥(上)(下)》 擒服熬拜,平息「三藩」之亂以後,康熙視察黃河,四處物色治河能臣,疏通漕運;任用良將,東收台灣;開博學鴻儒科,緩和漢滿民族矛盾;南巡金陵,祭祀明太祖,團結前明遺老;整頓吏治,懲辦貪官;北巡盛京,與東蒙古諸王結盟;西征葛爾丹,完成統一大業。 (玉宇呈祥)一書,描寫了康熙在錯綜複雜的情勢之中,以高超的統御能力,領導國家走向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承平盛世。另一方面,作者也描寫了康熙和朝臣之間關係的變化。步入中年的康熙,雖不失仁慈,但心機卻更加深沉,猜疑心日重。原來忠心不貳的功臣,逐漸腐化,互相結黨攻訐。《康熙大帝-亂起蕭牆(上)(下)》 (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到了晚年出現許多弊政。官吏們貪贓枉法,冤案迭起;皇親舊勳們借支庫銀,國庫虧空;田賦不均,土地高度集中。康熙曾派人多次清理整頓,皆因皇太子胤礽懦弱無能,貪色好淫,不諳政務,忙於黨爭,只好半途而廢。康熙對此十分不滿,不得不將他廢黜以後又立,再立再廢。眾皇子趁機作亂,拉幫結黨,爭當皇太子,以致引起兄弟鬩牆。康熙後來索性「放鹿中原」,任其相互逐鹿。 (亂起蕭牆)一書,作者描寫了康熙一心想保持他幾十年來所建立的功業,而戒慎恐懼的心態。更描寫了生在帝王之家,為了王位繼承甚至不惜骨肉相殘的人生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