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台灣現代美術大系」中唯一介紹台灣膠彩畫家之書籍,共介紹十一名創作者:蔡草如、詹浮雲、陳壽彝、呂浮生、陳定洋、郭禎祥、謝峰生、劉耕谷、曾得標、黃重元、詹前裕。其中最年長的蔡草如與最年輕的詹前裕相差廿三年。這段時間差距,對於十一名膠彩畫家及其創作而言,是否意味著明顯的世代之隔與作品樣式的差異?
由「東洋畫」、「(中)國畫」乃至「膠彩畫」,在外觀名稱上,「東洋」與「中國」皆屬地域象徵,與政治、國家意識密切關聯,相對於此,「膠彩」二字則偏向使用媒材之別,與前二者訴求重點截然不同。如此轉變,不僅說明「膠彩畫」之命名含有政治因素上的規避考量,也隱然點出膠彩畫的成立過程,不論在內容的區隔或畫風的建立上,曾是多舛且多糾葛的。實際上透過筆者的採訪,不難發現十一名膠彩畫家的創作重心,或由媒材的革新出發,或由題材的開拓入手,均甚為重視「膠彩」此二字的個人詮釋立場,同時亦都極力提倡應當早日建立台灣本土的膠彩畫風格。
然而在另一方面,若參酌他們的師承關係、職業出身,甚至再加上台灣近、現代美術教育體系向來對於膠彩畫課程的教習不完備,當可明暸所謂「建立台灣本土的膠彩畫風格」絕非易事。換句話說,以蔡草如等十一人為代表的台灣現代膠彩畫,其議題之複雜性,除了歷史、政治要素以外,創作者個人畫歷的背景,亦構成重要影響。
為此,本書採短篇傳記之形式,依據「出生‧家世」、「啟蒙‧師承」、「個人畫風之摸索與確立」、「代表作與創作理念」、「未來課題」五項重點,彙整採訪內容;並透過十一名膠彩畫家的逐一介紹,說明其對台灣膠彩畫界的貢獻與定位,以期達到台灣美術史之紀錄之效,增加讀者了解台灣膠彩畫之特質與發展,進而成為共同推廣台灣膠彩畫的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