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經典大系建築藝術3-台灣建築中生代的文藝復興 | 拾書所

台灣藝術經典大系建築藝術3-台灣建築中生代的文藝復興

$ 665 元 原價 700

  最壞的年代,或許真的是最好的年代。自一九九○年代中期以來,台灣建築界明顯可見一股年輕的活力。固然可以歸功於解嚴之後台灣社會的鬆動,思想的自由度容許更多創意的表現,但九○年代的台灣,事實上已逐漸脫離曾經有過「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歲月:下滑的經濟景氣重創房地產市場;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台灣雖在四小龍中受害較少,卻仍遭到波及;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台灣百年一遇的大地震,帶來家破人亡的浩劫,產業損失慘重,為台灣經濟再雪上加霜。

  儘管如此,我們卻同時看到一群人自一九九四年起,在宜蘭認真尋找理想的家園,「宜蘭厝」行動引發的效應至今仍在醱酵;一九九九年遠東集團「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創辦遠東建築獎,不但是國內首度由民間設置的建築獎項,傑出獎得主可獲新台幣一百萬元獎金,金額更居國內建築獎之冠;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為數頗眾的校園重建計畫,帶動大批建築師投入參與,從九二一校園重建衍生的「新校園運動」,從硬體而軟體、量變而質變,改變了台灣的教育與學習成長空間。

  九○年代相繼從國外學成歸國的青年建築師,因緣際會融入台灣社會脈動,激盪出相當多的交集。本書所介紹的十二位(組)建築師:蔡元良∕陳良全、簡學義、黃建興、林洲民、廖偉立、蘇喻哲、邱文傑、姜樂靜、龔書章、黃聲遠、楊家凱、李綠枝,幾乎無一例外,都在這樣的時代波潮中乘浪而起。

  過去十年間,這批青年建築師大多從他們的三十世代步入四十世代,從初生之犢漸成氣候。他們崛起的集體現象,或可名之為「台灣建築中生代的文藝復興」,探討背後形成原因的天時、地利、人合,以及他們共通與相異之處,體現出台灣建築在地思考、走向國際的發展,確是值得觀察的課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