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讀智利籍現居美國的著名小說家伊莎貝兒.阿言德(Isabel Allende,1942-)一篇受訪錄,她用了好幾段談到智利一九七一年諾貝爾獎詩人聶魯達,例如:「近代智利有兩大諾貝爾獎詩人,聶魯達和米絲特娜。在智利,他們都代表了人民的聲音。我講不出原因,但他們在詮釋人民時,的確比其他藝術家或知識份子更好。」
由於我對拉丁美洲一向情有獨鍾,因而對聶魯達的作品也結緣甚早。除了用拉美文學史的觀點看他的作品,從他傳記觀點讀他的作品,更多時候則是以一個沒有任何知識前提的普通讀者觀點看他的作品。他在諾貝爾文學獎受獎典禮上致詞時說:「詩人的職責不僅向我表明了與玫瑰、和諧、狂熱的愛戀和無限的鄉情的密切關係,同時也向我表明了與人類艱鉅任務的密切關係。我已經將這種任務與自己的詩歌融為一體。」而他的這段話,不但是他寫詩態度的注解,甚至還是他整個人生的証言。
聶魯達的正式名字是內夫塔利.里卡爾多.雷耶斯.巴索阿爾多(Neftal? Ricardo Reyes Basoalto),生於一九○四年。他僅八個月大時即喪母,父親續弦,繼母待他如親母,溺愛有加。而我們不知道是否因此,遂養成了他那種獨特的對愛情的渴慕。他大約在十四、五歲左右 初嚐男女之事,而後情事韻事不斷。
他廿歲時出版的《廿首情詩和一支?望的歌》,各種語文的版本已賣到億冊以上,包括使用者稀少的烏茲別克語、猶太意第緒語版本在內。這些詩分別是為了他少年時期三個女友而寫。除了少年戀情外,他一九二七年任智利駐緬甸仰光領事時與緬甸女子喬斯,布莉斯同居,一九三○年任爪哇領事時,娶有馬來血統的荷蘭女子瑪麗亞.安東涅塔.哈格納爾,這是次極其失敗的婚姻,雙方拖到一九六六年才正式仳離。在此期間,他又先後與大他廿歲的畫家黛麗亞同居,那是非正式的婚姻,同時稍後他又與歌唱演員瑪蒂爾德同居,在和正式妻子仳離後,與瑪蒂爾德再正式結婚。他的重要情詩集《船長的歌》、《愛情十四行詩一百首》皆是為瑪蒂爾德所寫。一九九六年奧斯卡影展獲獎的電影《郵差》,所根據的就是一九五二年聶魯達偕同瑪蒂爾德到義大利卡普里島作客的故事所寫的小說改編而成。
聶魯達的情詩別具一格,將愛情那本質性的每一面都很真切的一一顯露。他曾寫道:「愛情和義務∕是我的兩只翅膀。」他愛情的這個翅膀早已得到證明。而他義務的另一個翅膀可就更不平凡了。他是廿世紀所有文學家及知識份子全部加起來算,參與到時代波濤裡最多的一個, 比起羅素、沙特,可能還大了一級。今天全世界會有「和平之鴿」這樣的標誌與意象,那可是 聶魯達一手促成的。近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從一九三○年代的西班牙內戰,到全球反法西斯 鬥爭,一直到古巴革命,反越戰,到最後的拉丁美洲反殖民主義運動,他都是站在第一線的人 物。
作者簡介
趙振江:北京大學西班牙語語文學系教授
滕 威: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