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的多元形式與象徵意義,在這樣的時代,不斷有新的風格與定義產生,它的姿態繽紛、語言生動,呈現於我們生活的舞台上。
從小至美化的街燈、車站內具設計感的座椅,大至在公共空間內外一切引人注意、歡愉、討論的事物;或者是由一個政治、社會、族群等的共同「議題」、一個計畫案所衍生而出的公共藝術作品,皆在每個城市裡與路過的人巧遇、對話或擦身而過。
作者胡寶林,以其二十年來對於公共藝術的觀察,提出獨特的觀點。從公共藝術家不必做化妝師的角度,引領至設置在社區環境、族群認同等意象的「定點藝術」,結合了當代哲學觀點的省思,欲推廣一個非泛論的公共藝術新美學:一切都可以是公共藝術的形式,只要能夠透過參與、認同與地緣的互動,既而邁向都市共同生活中的改革與創意,才是具有意義的作品。
作者簡介
胡寶林
學歷:瑞士聯邦工業大學建築碩士、瑞士Form und Farbe實驗藝術學院創作班研究
現職經歷:中原大學教授兼設計學院院長、中原大學芳鄰成長園社造中心主持人
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台北文化局古蹟審查委員、教育部公共藝術審議委員
公共藝術作品:花蓮市形象商圈〈太陽能圖騰〉(1998)、苗栗泰安梅園國小〈大織布牆〉(2002)、中原大學楓香詩園〈楓果詩球〉(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