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問題少年的口吻,日記的形式,記述了主角一年的困惑。彼得.潘安,14歲,認為自己是憂鬱症患者。他對很多問題非常迷惑,比如性、粉刺、節食、烈酒、毒品、鬱悶心情和女友及父母的關係。在一年日記中,他把自己所做的調查以及相關的事情坦誠地記錄下來。從日記中,青少年可以知道他們想知道卻羞於啟齒的重要資訊;成年人可以借助本書,回答那些他們自己也一知半解卻羞於回答的問題。
全球銷量超過500,000冊 23國語文譯本
彼得14歲,像維特一樣,有數不盡的少年煩惱:
性、菸、酒、毒品、臉蛋、外型、憂鬱、對未來的茫然……
從彼得的日記中,你可以看見
少年好奇的事、大人不敢說的事和所有人都想知道的事。
那些你想問卻不敢啟齒問題,答案都在這裡!
3月17日(日) 在我偷看蘇茜的email又讀了她的日記後,我想在她面前說話要小心囉,免得她奇怪我怎麼知道她的事。現在真慶幸我不會有月經,只是希望自己能一夜之間就變聲完畢。這幾個月來我每次開口,都不知道出來的會是低音霧笛還是高音尖嗓!
我自己的變化一定很明顯,因為老爸一直想提什麼「青春期」啦、「性常識」之類的,在我房裡留了一本關於性的書也非他莫屬。今天早上他又開始談他所謂的「兩性關係」,所以我告訴他我早都知道了。我這是在幫他忙,不然我快要跟他一樣尷尬死了。真不懂大人為什麼老想談這種事,一定是想做想瘋了。
3月18日(一)
不過我臉上被老爸很丟臉地叫「小鬍子」的那些毛的確該刮一刮了。還有我胳肢窩和老二邊的毛也長得如火如荼。我倒不擔心這些,穿長一點的衣服就行了。糟糕的是該長的沒長──我還是矮冬瓜一個!
我沒和任何人提起這些變化,只跟死黨們一起說笑。有時候玩笑開得有點毒,像詹姆士有次說雷迪喬以為自己長了一根小陰毛,結果那根不是毛──是他的小老二!我們大概都正經歷一樣的變化,只是不好意思彼此討論而已。不知為什麼,這些在我自己「裡面」的變化,硬是和我對朋友身上變化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4月26日(五)
那節討論「感情」的課,不過是看了一場叫作「個人關係」的影片,典型的一些大人對我們想法的詮釋。其中倒有幾個地方還算正確,說我們在這個年紀常會:
*對父母替我們安排的活動失去興趣,較不情願接受建議或批評(就像蘇茜那樣)。
*對自己的外表及別人是否欣賞我們的外表非常在意卻不肯定(這就是我了)。
*有時覺得無聊,沒有人喜歡自己,或無事可做,而其他人卻似乎都過得很快樂(沒錯!)。
*前一天還覺得這世界很美好,過一天又覺得人生無望。
*擔心自己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和一個男友或女友深交(就像希拉和我)。
*自認和別人不同,但又滿心想和別人看齊。
*擔心自己對性的感覺是否正常(感覺太強還是不夠?自己是不是同性戀?自慰或夢遺是不是不好?陰莖或胸部夠不夠大?月經什麼時候會來?)
……(待續)
作者簡介
艾登.麥法蘭(Aidan Macfarlane)
曾擔任英國牛津夏爾衛生局的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服務,現專職兒童及青少年健康的國際自由顧問。
安.麥佛森(Ann McPherson)
是內科醫師,對青少年及相關問題有豐富經驗,並任職牛津大學一般健保系的講師。
除了《花樣少男的煩惱》及續集《花樣少女的煩惱》(即將出版)之外,他們還著有:獲頒「英國泰晤士報教育補充知性讀物獎」的《媽,我覺得怪怪的》(Mum I Feel Funny)、《我和我的死黨》(Me and My Mates)、《處女破功記》(The Virgin Now Boarding)、及《新鮮人解壓手冊》(Fresher Pressure)。他們並為父母出版關於探討青少年問題的《青春期孩子的心事》《讓孩子的青春不孤單》《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等書。
他們架設了一個成功的青少年網站:www.teenagehealthfreak.org──每週有十五萬人瀏覽,並榮獲英國聯盟保險的BUPA傳播獎。
譯者簡介
許願
旅居紐約的自由作家,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曾撰寫《民生報》的「美國瞭望台」及「笑談美語」專欄,《皇冠雜誌》的「最常說的美語」專欄,及《小說族》雜誌的「美國新鮮派」專欄,並著有散文合集及小說。亦曾在美國的社區大學講授,在英文電台擔任評論,發起並主持「市民政談會」,並曾為拜會聯合國的和平團體擔任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