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當今學者咸以為魔幻現實主義已經不再只是隸屬拉丁美洲,而是一種全球化的國際論述,我們不該忘記,魔幻現實主義之於拉美的特殊本土意義才是啟發後現代與後殖民學者的根源,這也是我們認識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所必須關照的背景基礎。特別是在台灣的學術研究中,對於魔幻現實主義的定義、淵源等相關知識,大多是援引中國大陸的翻譯或編輯,往往陷於去脈絡化的截取。檢視魔幻現實主義在拉美的本土化過程之後,將進入本研究的重心,也就是要處理臺灣文學的應用。相較於魔幻現實主義在歐洲與拉美所建立的批判精神,在台灣,我們將可以得到怎樣的理解?或者說,八0年代臺灣政治的轉型,使得文學創作者用多元化的形式呈現當代文化場域的軌跡。在此延燒的魔幻現實主義熱潮只是一種文學形式的表達,抑或潛藏對於某種集體意識下的批判?
作者簡介
陳正芳,淡江及輔仁大學的西班牙語文學系所的拉美文學啟蒙,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的文學比較啟蒙,西班牙馬德里Complutense大學博士後研究的台灣與拉美文化比較之深化,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曾參與空中大學『台灣小說』課程委員、誠品講堂「歧路榮景的文學迷宮——當代拉丁美洲文學」四個講次講員等。在《中外文學》、《電影欣賞》等雜誌發表〈想像美國與再現本土:以西班牙的《歡迎馬歇爾先生》和臺灣的《太平?天國》為例〉、〈在文字與影像間展閱音符—論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魔幻現實間的性別越界—談依莎貝拉.阿言德的《精靈之屋》〉、〈從身體、命名與繪畫解讀高達之電影《不幸是我》〉、〈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小說的本土建構:以張大春的小說為例〉等多篇論文,著有學術論文La obra de Jaime Siles seg?n la poetolog?a(《詩學研究--海門?希列斯詩作賞析》)及《臺灣魔幻現實現象之「本土化」》。著有《台灣小說》(與徐國能、楊馥齡合著),譯有小說《矮人森林》及保羅?柯爾賀選文、撰寫《文學作品讀法》之〈魔幻現實〉導讀,及報章雜誌之書評、散文等之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