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 | 拾書所

父親

$ 188 元 原價 239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張父親的臉。

.真.情.推.薦.

暨南大學教授 李家同
中時電子報總編輯 郭至楨

《父親》榮獲中國優秀短篇小說首獎
美國華盛頓大學出版社選作高級中文課本教材
中國優秀刊物《讀者》轉載,好評不斷

  梁曉聲描寫其與父親之間的關係互動。

  從作者年幼至成長也身為父親,人生一路以來的曲曲折折都少不了父親的影響。自卑的童年、建築工人的父親、困苦的成長、家人之間的拉扯……梁曉聲解剖自身,流淌體內不為人知的情份和感傷。

父親。

  父親從不肯唉聲歎氣。
  爐蓋子縫隙閃耀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父親肅穆中呈現出一種哀傷臉上。
  父親對母親吼著。他坐在炕沿上當著我們的面,粗糙的大手掌將炕沿拍得啪啪響。
  父親許久長歎了一聲。那是從心底發出的沉重負荷下洩了氣似的長歎。
  父親默默看著我的那一眼,像一匹老馬看著自己帶大的一頭鹿。
  在閃電亮起的?那,我看見父親鬆弛的皮膚,被暴雨無情地鞭打著。
  父親當了一輩子的建築工人,以那麼一種淡泊自卑的語調說話,使我心中有些難過。
  父親總是雙臂微垂、腰微彎,很不自然地做他所不習慣的鞠躬狀,臉上呈現出似乎不敢舒展的恭而敬之的笑容。
  父親緩緩站起,一隻手撐著椅背,像注視一個冒充他的兒子的人似的,瞇起眼睛,眈眈地瞪著我。
  父親的臉,在我的成長的路途中不斷地碾散又聚合。記憶中父親的表情底片,即使在最陰暗的時候,仍然清晰的像光束閃現,牢牢地攝入心底,積累成我無力報答的情感債務。

作者簡介

梁曉聲

  山東榮城人,一九四九年出生於哈爾濱一個建築工人家庭。

  1968年下鄉赴黑龍江,197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輯、編劇。當代著名作家。現居北京,任教於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主講「文學寫作與欣賞」。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梁曉聲的創作以小說為主,從一九七九年開始發表作品,以知青題材的創作在一九八○年代引起很大的迴響,至一九九四年初已發表六百餘萬字。八十年代以來以知青文學代表作《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和《雪城》而蜚聲文壇。其作品被香港、臺灣等地出版,並譯為英、日、法、俄等國文字。

  梁曉聲堅持以平民立場關注當下社會,被稱為「平民作家」、「中國的巴爾札克」。他的創作範圍極其廣泛,除小說外,還包括散文、隨筆、文學評論、雜文和社會時事評論等諸多文體,在中國文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著有短篇小說集《天若有情》、《白樺樹皮燈罩》、《死神》,中篇小說集《人間煙火》,長篇小說《一個紅衛兵的自白》、《從復旦到北影》、《雪城》、《伊人.伊人》、《欲說》等。短篇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親》,及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分獲中國優秀小說獎。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