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是可以學習、也應該教育的!洪蘭教授說:「我們不該教孩子戴著眼罩,看不見世界上的骯髒與污穢,我們要教孩子面對事實,檢驗事實。當一個孩子可以正確的評估落在他身上的困難時,他就具備處理這個困難所需的堅定及克服問題的能力了。」教孩子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就是要孩子學會以樂觀的解釋方式來面對日常生活裡的種種挑戰。
要教養出樂觀的孩子,父母得先克服自己的悲觀,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避免空洞的讚美和無謂的鼓勵,提供孩子真實的成功挑戰經驗。然後教導孩子學習樂觀的技巧:利用ABC三步驟思考模式改變不合理的消極念頭、調整解釋形態、練習反駁自動化的悲觀想法、化解災難並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等等。本書中提供許多練習題,幫助父母也幫助孩子從悲觀的習慣中跳脫出來。
全書共分為五篇:第一篇「為什麼孩子需要樂觀」,說明習得的無助、悲觀的流行及研究「心理的免疫」的契機;第二篇「嬰兒潮的父母」,闡述美國自尊運動的崛起和憂鬱的流行之間的關聯;第三篇「你的孩子樂觀還是悲觀」,解釋樂觀的基本原理、樂觀如何測量及樂觀的源頭;第四篇「教導孩子樂觀與征服」,介紹著名的賓州樂觀學習計畫及改變孩子悲觀的種種具體方法;第五篇「二十一世紀的孩童」,說明如何循序漸進地構築樂觀的金字塔,使新世代的孩子能在健康的心理條件下激發最大的潛能。父母無法為孩子逐一排除成長帶來的挫折與失敗,學會以正向的態度面對,可以讓孩子對未來懷抱信心,對遠景敢於嘗試與探險,並有足夠的勇氣實現社會正義。只要能發展出對悲觀的抵抗力,無論未來世界如何改變,他們將能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
馬汀.塞利格曼博士(Martin E. P. Seligman, Ph.D.)
賓州大學心理系教授,曾任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他被尊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之父,是習得的無助與解釋形態領域的權威,曾獲得許多學術界大獎,包括美國心理學會的新人獎,國家心理衛生院、麥克阿瑟基金會、古根漢基金會的研究獎等,同時也是唯一得到美國心理學會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雙重獎項的心理學家。著作包括暢銷書《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改變》和《真實的快樂》(遠流)等十本書。
本書其他三位作者皆是共同參與賓州預防計畫的研究員,其中萊維區(Karen Reivich, Ph.D.)負責團隊協調,傑卡克斯(Lisa Jaycox, Ph.D.)負責發展社會技巧,吉漢(Jane Gillham Ph.D.)負責認知技巧的部分。
譯者簡介
洪莉
1952年生,台大經濟系畢業,1975年赴美深造,獲北伊利諾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目前定居美國。工作之餘最主要的興趣為賞鳥與攝影,曾至美國各地及世界各國追蹤鳥跡。譯著有《水中傳奇》、《哈啦與抓虱的語言》、《星期五的腳印》、《我從變中來》(遠流)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