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的17則智慧: 慧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 | 拾書所

六祖大師的17則智慧: 慧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

$ 359 元 原價 399

聖嚴法師說:六祖慧能大師的知識程度並不高,但他是成就最高的禪師。(強調句)
為什麼知識程度不高的人,會有洞見世情的智慧,自在無礙?
為什麼六祖大師的影響力歷經千百餘年,不衰反盛?

  在這經濟衰退的時代,世局混亂,有多少聰明人反被聰明誤,六祖大師的智慧給予人們什麼啟發?

  本書以慧能的禪教思想為研究對象之中心,旨在從事將《壇經》所載慧能禪教的主要觀念及實踐方法,置諸「般若」與「佛性」兩大佛法教說系統相互比較的問題思維脈絡底下,來探論其中義蘊的研究工作;而其基本目的,在於闡論慧能禪教具有會通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的確實內容及意義。緣於此一基本目的,以及解釋自心:「中華禪教思想的根本內涵,究竟是傾向於般若教說,抑或是佛性教說」的疑滯,本論文乃首先展開「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的基本性格為何」之追問,而在獲致對其確定內涵的理解與掌握之後,本書接著以析論《壇經》禪教思想要義所得之研究成果,試圖發明慧能禪教中所含哲學暨歷史的雙重意蘊。其間,為要具體掌握慧能禪教得以現出本論文所說之內涵和樣貌的根由,本書遂不僅針對自達摩至慧能為止的初期禪宗,從事闡明其教說意旨的簡要論述;並且,還更探問了慧能的禪教思想裡,是否另有遠為深層的奠基性觀念?亦即循此雙重的思維脈絡,本書於是能夠分析與抉擇出那內含於慧能禪教思想中的「會通」性格,以及其他觀念特色;同時,又對此一「會通」性格和其他特色得以形著的精神動力和義理根據,也能有所論明。本書研撰者藉由進行這種哲理思考與研究的工作嘗試,從慧能對禪教法義的開示之中,也學得了面對一個具有價值理想與實踐活動之設定的教說思想,一種可更相應理解其觀念義涵的思維方式和基本學術態度。

本書特色

  一位不世出的的偉大禪師,以菩提般若之智,闡發獦獠身內的如來寶藏。他所留傳下來的經典──《六祖檀經》,錢穆將之與《論語》、《孟子》鼎足而三,並列為探索中國文化的必讀經典。

  本書站在「後設」(meta-)研究之立場,嘗試將六祖慧能在《壇經》中所開示的頓教禪法,置諸「般若性空」與「佛性真常」兩大教說系統之下,以探討其所含的「會通」意義,同時論述它的主要義理內涵暨教學特色。書中對於慧能禪法的主要思想觀念、以及它的基本實踐方法,譬如:「識心見性」、「一行三昧」,和「無念」、「無相」、「無住」,乃至「頓悟頓修」等等,莫不做出一定清晰的論釋。而面對中華禪教之核心意旨,究竟是傾向於般若思想、抑或是佛性教說:這一緊要疑慮,書中也有相當明確的解答。因此,透過參閱本書,讀者不僅能夠掌握「般若」與「佛性」兩大教說的義理性格,以及明瞭初期禪宗所尚之「修心」功夫傳統,同時更能了解慧能如何得把一切法義,收攝於踐行「見性成佛道」之智慧活動,而予以實存呈顯、自在表述的精神主軸,以致建立起「迷即為眾生,悟即為佛」的「實存心性論」型態之頓教禪法。

作者簡介

陳平坤

  1969年出生,臺灣省.彰化縣人,臺中一中、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畢,台大哲學系博士生。現職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1997年當選華梵大學優秀青年。獲獎作品:《論慧能會通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壇經」禪教思想探義》碩士論文,榮獲中華佛學研究所第十二屆博碩士學術論文獎、《談佛教在台灣社會的角色功能及影響力》,榮獲「慈濟佛學論文獎」、《涅槃之研究——以漢譯「阿含」經教為範圍》,榮獲「中華慧炬佛學會佛學論文獎」。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