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而以其他版本及類書所引者來條校。
二、本書係對葛洪 《 抱朴子 》 一書,逐篇加以校條、注解,並語譯;而在每一篇篇名下的第一注釋,乃是針對該篇內容所作的提要,方便讀者據以瞭解全篇大意。
三、本書校改之處,以 【 】 表之,為免與正文相混,特以較小的字體,標置於原文右下偏旁;至於正文誤衍之字,應削去者,則以()表之。
四、本書之注釋,在辭句解說上,所參考的字書有: 《 大漢和辭典 》 、 《 文史辭源 》 等;在單字解說上,則參考 《 說文解字 》 、 《 經籍纂詁 》 、 《 康熙字典 》 等書。
五、校正文字以四部叢刊為底本、並參考明正統 《 道藏 》 本、魯藩承訓書院本、吉藩崇德書院本、舊寫本、慎懋官本、盧舜治本、清柏筠堂本、四庫全書文溯閣本、王謨 《 漢魏叢書 》 本、崇文局本、楊明照 《 校箋 》 本等。
二、本書係對葛洪 《 抱朴子 》 一書,逐篇加以校條、注解,並語譯;而在每一篇篇名下的第一注釋,乃是針對該篇內容所作的提要,方便讀者據以瞭解全篇大意。
三、本書校改之處,以 【 】 表之,為免與正文相混,特以較小的字體,標置於原文右下偏旁;至於正文誤衍之字,應削去者,則以()表之。
四、本書之注釋,在辭句解說上,所參考的字書有: 《 大漢和辭典 》 、 《 文史辭源 》 等;在單字解說上,則參考 《 說文解字 》 、 《 經籍纂詁 》 、 《 康熙字典 》 等書。
五、校正文字以四部叢刊為底本、並參考明正統 《 道藏 》 本、魯藩承訓書院本、吉藩崇德書院本、舊寫本、慎懋官本、盧舜治本、清柏筠堂本、四庫全書文溯閣本、王謨 《 漢魏叢書 》 本、崇文局本、楊明照 《 校箋 》 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