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西方油畫誕生的起源──中世紀尼德蘭油畫的發展、背景、概念、影響的詳盡介紹
1420年代是西洋繪畫的一個重大轉捩點,正當義大利畫家力倡古典再生之時,尼德蘭畫家也敦促了油畫的誕生。於全面追逐自然主義的時潮中,尼德蘭畫家的實證精神反映在改善作畫顏料和細心觀察上面;繪畫媒材的改良,宣示著時代技術的進步和新觀念的崛起。
透過油彩的絕佳性能,畫作品質臻至完美無瑕之餘,也在寫實表現方面更上一層樓;幾可亂真的器皿、傳神的人物表情、和光線作用下的氣氛變化,明示出尼德蘭畫家虛擬實境的意向。然而繪畫畢竟是平面的藝術,無論如何寫實的構圖,都難免除二次元的屬性。處理平面與立體的問題,便成了1420年到1450年間尼德蘭畫家首當其衝的難題。但是在畫家匠心獨運的巧思下,多元的造形表現使得此時的構圖特具靈動的生機,也讓此期間的畫作充滿創意。
油畫的誕生就如同維納斯(Venus)誕生一樣,精神性的美善和物質性的華美自此完滿合一地展現人寰,象徵和寫實在尼德蘭繪畫中互輔互成,形成其畫派的特色。而且油畫逐漸超越其他藝術類別,成為西洋藝術的主流。1420年至1450年間尼德蘭畫家的努力與成就,不僅為盛期文藝復興獻上汗馬功勞,也為其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的繪畫預伏先機;影響所及遠至跨越時代,在巴洛克繪畫和二十世紀初的繪畫中,均可見到其遺傳下來的精髓。
於一般藝術史書籍裡,十五世紀的西洋繪畫一向以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居首。透過此書的出版,希望能夠提供讀者重啟思考,審視十五世紀西洋繪畫的發展,並且再次評估近世開端西洋繪畫的流變與藝術價值。
作者簡介
賴瑞鎣
維也納大學藝術史碩士、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及美術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所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館長。
重要著作包括《Bild und Gedankenbild》、《早期基督教藝術》、《1500年到1700年左右西洋繪畫的發展》,並曾發表〈中古世紀的城市---維也納新城〉、〈維也納外城門與其競圖草案〉、〈哥德教堂形式與宗教意涵研究〉、〈十五世紀西洋繪畫的寫實主義和理想〉、〈矯飾主義問題析論〉等多篇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