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論中國歷史的著作,一般多以朝代更替為中心,本書嘗試以「經學體制」這個主軸來論說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乃屬開創性之舉,而且思路明晰,有助讀者了解中國人幾千年來獨特的宇宙觀,上下等級森嚴的宗族、法政、戶籍及賦稅制度,以及影響深遠的科舉、詩學傳統及醫卜星相等形成之發源。
作者窮多年研讀經典之功,力證所謂漢武帝獨尊【六經】(【易】、【書】、【詩】、【禮】、【春秋】及【樂】,後因【樂經】失傳而為【五經】),並非如宋代司馬光所言的「獨尊儒學」,反而是「廣延百端之學」。因為漢初的【六經】,除了儒學基本學說外,已滲透了道、法、黃老及陰陽五行的學問,也包羅了當時中國各種顯學之精粹。至於「經學體制」慢慢與儒學合為一體,實始於宋代國家正統學術權威【十三經】的確立之時。
站在今人角度而言,作者希望解放束縛國人千年來「經學體制」中的威權主義及其他負面成份,特別把原屬體制內孔孟學說之仁義論與四端說的普世公義價值釋放出來,讓其發揮正面的積極意義。不管寫作動機如何,作者梳理出來的中國歷代社會、經濟及政法等制度的變革源流,巨細無遺,誠不可多得的通論式巨著,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讀者來說,當有茅塞頓開之嘆。
作者簡介
劉潤和博士
歷史檔案管理學及歷史學者,現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副教授,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名譽院士,香港歷史博物館、文化博物館名譽顧問,著有【孔子少年身世研究】(香港:香港經濟學社,一九九四)、【明清胥史的作用與歷史的進程】(香港:香港經濟學社,一九九五)、【新界簡史】(香港:三聯書店,一九九九)、【香港市議會史一八八三至一九九九】(中英文版)(香港:香港康樂文化事務署,二零零二)、【九龍城區風物志】(合著)(香港:香港九龍城區議會,二零零五)、【益善行道:東華三院一三五周年紀念專題文集】(合編及合著)(香港:三聯書店,二零零六)、【歸程熹願:香港走過的道路】(香港:三聯書店,二零零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