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石守謙教授自1994至2007年間陸續發表的十五篇論文,共分五個單元,以元明繪畫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紀。作者以中國繪畫史的論述架構為經,以不同研究論題為緯,探索並示範中國繪畫的研究方法。
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關於中國繪畫研究的方法與模式已有長足發展,其中以風格學的形式分析貢獻最力,在時代風格的確立與特定風格系譜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侷限。作者對此作了回顧與反思,質疑以西方狹義的「再現」(representation)標準來研究中國繪畫的適當性,進而提出「畫意」作為一種觀看中國繪畫的方式。「畫意」一詞原出自中國傳統畫史,但作者試圖從藝術品與觀者互動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將作品還原至創作初始的文化情境來理解其「畫意」。全書以「畫意」一旨貫串,於風格分析的基礎之上,一方面開展新議題,一方面對傳統的議題提供新視角,如以族群衝突、交融的觀點解析豐富多元的蒙元繪畫、或以區域競爭的角度觀察地方畫派等,其中對於「文人畫」發展的重新審視與解讀,更是前所未發之真知灼見。
作者就不同研究個案的題材與性質,選擇切入視角與適當的研究方法,同時展現了藝術史微觀的深入與宏觀的淵博。本書不僅可提供中國繪畫愛好者一窺中國繪畫精髓的管徑,更為中國藝術史提供一組多元、開放而可行的研究方法,是不容錯過的一部佳著。
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關於中國繪畫研究的方法與模式已有長足發展,其中以風格學的形式分析貢獻最力,在時代風格的確立與特定風格系譜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侷限。作者對此作了回顧與反思,質疑以西方狹義的「再現」(representation)標準來研究中國繪畫的適當性,進而提出「畫意」作為一種觀看中國繪畫的方式。「畫意」一詞原出自中國傳統畫史,但作者試圖從藝術品與觀者互動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將作品還原至創作初始的文化情境來理解其「畫意」。全書以「畫意」一旨貫串,於風格分析的基礎之上,一方面開展新議題,一方面對傳統的議題提供新視角,如以族群衝突、交融的觀點解析豐富多元的蒙元繪畫、或以區域競爭的角度觀察地方畫派等,其中對於「文人畫」發展的重新審視與解讀,更是前所未發之真知灼見。
作者就不同研究個案的題材與性質,選擇切入視角與適當的研究方法,同時展現了藝術史微觀的深入與宏觀的淵博。本書不僅可提供中國繪畫愛好者一窺中國繪畫精髓的管徑,更為中國藝術史提供一組多元、開放而可行的研究方法,是不容錯過的一部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