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缽庵消夏記:蘇雪林散文選集 | 拾書所

擲缽庵消夏記:蘇雪林散文選集

$ 308 元 原價 390

  蘇雪林是近代文壇的傳奇人物,她個性單純不諳世務,卻愛恨分明,不論學術研究或創作都有其卓然獨立的地位。在一九二○、三○年代,她與凌叔華、冰心、丁玲齊名,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此次精選其散文出版,希望能略窺這位五四時期的精彩人物,其一生清骨自守,淡薄度日,樹立了一個對於生命、創作、閱讀、學術終身追求不懈的精神形象。

  東寧傳奇
  蘇雪林教授個性天真率直、愛恨分明,她對人物的評鑑往往有其個人的色彩,這本散文集收錄她對朱湘、徐志摩的評介,可以看見她對浪漫派文人的著迷,而對胡適的崇敬,對魯迅的激烈批判,都表現她不畏世俗的氣概。

  散文集《綠天》與小說《棘心》是其代表作。小說《棘心》中的女主角杜醒秋,有蘇雪林個人身世的投射,這位出自舊式家庭,卻接受新教育、新思想的女性,經歷舊思想與新觀念的衝突,自由戀愛與家庭訂婚的痛苦抉擇,感動許多同時代的讀者。散文集《綠天》寫的是一位女子婚後的甜蜜生活,文中婚姻生活雖不一定都是作者真實的寫照,但回憶童年則與她的生命經驗相結合。蘇雪林從小愛作畫,她在〈未完成的畫〉一文中描寫:「傍晚時到涼臺的西邊,將畫具放好,極目一望,一輪金色的太陽,正在晚霞中徐徐下降,但它的光輝,還像一座洪爐,噴出熊熊烈燄,將鴨卵青的天,(火段)成深紅。幾疊褐色的厚雲,似爐邊堆積的銅片,一時尚未銷鎔,然而雲的邊緣,已被火燃著,透明如水銀的融液了。」對落日的顏彩變化,有畫家動人的觀察。而她回憶童年鄉村生活,也頗為有趣:「我所稟受的蠻性,或者比較的深,而且從小在鄉村長大,對於田家風味,分外繫戀。我愛於聽見母雞閣閣叫時,趕去拾她的卵;我愛從沙土裡拔起一個一個的大蘿蔔,到清水溪中洗淨,兜著回家;我愛親手掘起肥大的白菜,放在瓦缽裡煮。雖然不會擠牛乳,但喜歡農婦當著我的面擠,並非怕她背後攙水,只是愛聽那迸射在白鐵桶的嗤嗤的響聲,覺得比雨打枯荷,更清爽可耳。」﹙〈扁豆〉﹚。這些靈秀的文字,帶領讀者進入鄉間自然景致,給人清新真純的詩情。──陳昌明

  我在接任成大文學院院長的行政工作後,有感於蘇老師文物資料長年荒廢未經整理,即規劃申請「蘇雪林文物、作品整理、研究」計畫,經成功大學頂尖中心補助經費,開始著手整理、修復、搜集、建檔、保存蘇雪林教授文物,在多方搜集其著作與藏書後,於文物中清理出未發表之作品(包括完稿、未完稿),其中還有水墨畫作,因此開始系列出版其畫冊與相關文集。同時,曾與成大博物館合辦「走入蘇雪林教授的書房」與「印象蘇雪林」的展覽,且在網路上架設「蘇雪林研究室」網頁(suxuelin.liberal.ncku.edu.tw/),以供更多人緬懷、認識蘇雪林。最後,希望成功大學能早日將她在東寧路的舊宿舍規劃為「蘇雪林紀念館」,讓這位傳奇人物的事蹟得以繼續流傳。(陳昌明)

  封面繪圖/1987年5月,陳輝東為蘇雪林所繪之肖像。

作者簡介

蘇雪林(1897~1999)

  原名蘇小梅,字雪林。1921年考取公費留學,前往法國里昂,先學繪畫,後改修語文。1925年因母病,輟學回國,以散文《綠天》與小說《棘心》轟動文壇,即五四新文學運動所號召的文體變革之產物,實踐了白話散文的純文學化,創造出不同於古典文學美感的劃時代作品。1949年,大陸易幟,避難香港真理學會擔任編輯工作。1950年再度遠赴法國巴黎,尋找屈賦神話資料。1952年返臺,任教省立師範學校(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身)。1956年,臺南省立成功工學院改制成功大學,應聘至中文系,1973年退休。退休後,定居成功大學東寧路之教職員宿舍。晚年清骨自守、淡薄度日、寫作不輟,樹立了一個對於生命、創作、閱讀、學術終身不懈追求的精神形象。1999年4月21日,病逝成功大學附設醫院,享年103歲。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