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清朝即將滅亡的那一年,在中國的政治心臟北京,從表面上看,卻顯得格外平靜、安謐,充滿了進步、現代甚至祥和的色彩。
大時代暴風驟雨的劇變之前,往往都是如此波譎雲詭地給人以無邊的假像。這個國家看似平靜的表層下面,湧動著一股強大的、不可逆轉的潮流:
革命!
但是,清朝,這個垂垂老矣的政權,腐朽已經發展到它的骨子裡。它的軀體遍佈危機,華麗帝國的遮羞布下,滿是能致它死地的痼疾和菌群。
坐待,等來的只有革命。沒等政治裱糊匠們和油漆工們在大清國舊機器上塗抹粉飾新的油彩,就在滿大人們磨磨蹭蹭之際,武昌的槍聲脆然一響,260多年的大清龍旗,應聲而落……
近百年的歲月已恍如雲煙,如果我們今天以一種客觀的“現場感”縱觀歷史的細節,不免讓人無限歎惋:歷史沒有給中國機會,激進的革命者也無視這種歷史機會。政治革命很容易去“開創”,但難以對國內外的成功案例加以模仿。正因如此,翹首企盼的苦澀,將會在辛亥革命槍響後,長久縈繞於我們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