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苗栗.硬頸攝影群 | 拾書所

守望苗栗.硬頸攝影群

$ 342 元 原價 380

  凝鍊的影像,深度的解讀
  照見不同時代地域的客庄生活風貌

  硬頸攝影群,由一群土生土長於苗栗、跨世代、跨族群的攝影家於1991年創立,堅持以黑白影像記錄自己的家鄉。從海之濱到山之巔,從一座老伙房、一條鄉間小路、一棵樹到一片山水,再到一張張刻苦耐勞的容顏……,攝影家們鉅細靡遺地記錄農村的各種面貌;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斷,潛藏著他們對於即將消失事物的關懷。本書即以詳實深入的解說,呈現硬頸攝影群長期以來對苗栗客庄的「在地注視」。

  書前有導論介紹此攝影團體及相關攝影家的生平、作品特色及主題導讀,書後附有該攝影團體年表及重要成員紀事等參考資料。

  全書視覺編排兼顧藝術美感與閱讀趣味,既是影像美學的欣賞範本,也是豐富多元的客家鄉土文化讀本。

凡例

  1.本叢書主要影像作品源自「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於其籌備階段時所推動之「20世紀(1975年之前)臺灣客籍攝影家調查暨數位典藏計畫」,並經攝影家本人或其代表人同意授權出版。

  2.本叢書之架構,主要包含:導論、影像作品解讀、攝影家年表、圖版索引等幾個部分。

  3.本叢書文圖版面之設計,以右頁影像作品、左頁詮釋文本為原則。本書因集結了13位攝影家的影像作品,且由3位撰文者解讀,因此詮釋文本之主標下方除註明影像拍攝之年代與地點外,亦標示出是哪一位攝影家的作品。而撰文者姓名則直接標示在詮釋文本的正文最後。

  4.部分影像作品由於拍攝年代較早,或收藏條件之限制,以致出現髒點、霉斑或刮痕等情形,實非攝影家創作之原貌,因此為儘量呈現畫面的完整性,且兼顧視覺的美感,而適度加以修補圖像。唯有少數影像受損程度甚難改善,但因拍攝內容極具意義,值得進一步解讀,仍保留現況選入書中。

  5.為呼應本叢書彰顯客家生活文化的題旨,內文主標在遣詞用字上,亦儘量表現客語之趣味,常見者如:華語「的」作客語「个」、「是」作「係」,「和」作「摎」或「同」、「我」作「涯(應為人字邊)」、「他」作「佢」、「母」作「姆」、「要」作「愛」、「挑」作「亥(加提手旁)」、「小孩」稱「細人(仔)」、「一次」為「一擺」、「一起」為「共下」等等。其他使用到的客語字詞,則於內文視情況以括弧加註、註釋等方式解釋字義與用法。為方便閱讀,註釋採「隨頁註」形式,直接放在正文之後,但以明顯較小的字體與之區隔。

  6.客語之用字,以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為優先參照版本,四縣腔(南、北)、海陸腔若有不同用字,則依照影像拍攝之地域而選擇運用。

  7.內文之歷史時代分期,以「清代」、「日本時代」、「光復後」為標示原則。年代標示以西曆為主,除了清代紀年以括弧加註之外,不另標示日本時代、光復後至今之紀年。

  8.中文之通同字,使用現今通行之較為簡化者,如金額之「圓」作「元」、「佔」作「占」、「份」作「分」等。關於罕用字「蕃」,本叢書也改成現行通用的「番」,即使是專有名詞(如「蕃」童教育所)也不例外,以避免因混用而造成的困擾。此外,為尊重歷史用語,並顧及語詞意義的完整傳達,不可避免地使用「番地」、「番社」等辭彙,並非有歧視之意。

作者簡介

陳淑華

  台大農業推廣學系,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產組。

  曾任《經典》雜誌採訪召集人;《大地地理》雜誌撰述;宜蘭縣蘭陽博物館叢書專案主編;胡氏圖書、創意力等出版社特約主編。現為自由撰稿。

  報導曾獲雜誌類金鼎獎;台灣永續報導獎文字報導獎;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書獎。

  著作有:《島嶼的餐桌──36種台灣滋味的追尋》、《噶瑪蘭族》、《掌中天地寬》、《台灣檜木》(合著)、《攜手造家園:社區》(合著)、《發現南島》(合著)、《台灣原住民學習知識庫》(文字部分)、《問候台灣明信片全集》(文字部分);其他作品散見《大地地理》、《經典》等雜誌。

鄭慧玲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三專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

  曾任國家電影資料館專案、票房雜誌編輯、台北電影節編輯。現為影像紀錄片工作者。

  歷年作品曾獲金穗獎、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入圍女性影展、金鐘獎及日本NHK日本賞。

  近年作品大部分關注在客家耆老影像紀錄、客庄生活歷史演變。

鄭嘉明

  東海大學中文系、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曾任躍昇文化事業出版社編輯。

  承辦第一屆客語能力認證考試。

  獲第二屆中央大學「膨雞頦」客家創作小說比賽第三名。

  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國內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會議」──香港「第七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獲客委會96年「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