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 | 拾書所

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

$ 1,620 元 原價 1,800

亞謝德慶預見了我們的時代,
他讓時間成為他的媒材。

─ Hans-Ulrich Obrist

  一整年孤獨禁閉、無任何交流溝通
  一整年一天二十四小時,每個小時準點在打卡鐘上打卡
  一整年在沒有庇護、遮罩的街頭上生活
  一整年與藝術家蒙塔諾(Linda Montano)近身束縛在一起卻不相觸碰
  一整年不做藝術及不參與任何藝術活動
  十三年創作藝術但不公開展示

  1970年代晚期與1980年代早期,曼哈頓下城區生氣蓬勃的藝術場景中,台美藝術家謝德慶(Tehching Hsieh)創造了一系列罕見的藝術作品。謝德慶執行了五件不同的一年期行為表演,這些作品運用的身體難度歷經極端時延,將藝術與生活作為同時過程的絕對概念,均屬史無前例。

  在這些展開的系列計畫中,謝德慶從一年的孤獨禁閉、無任何交流溝通,到持續一年每個小時準點時在他工作室的工人打卡鐘上打卡,到一整年在沒有庇護遮罩的街頭上生活,到一整年與藝術家琳達.蒙塔諾(Linda Montano)近身束縛在一起卻不相碰觸,以及最後,一整年不參與任何藝術活動與相關影響。1986年,謝德慶宣告他要花十三年來創作藝術,但不公開展示。這件最後的生命作品——自我肯認與自我抹消的龐大行為——在千禧年的轉折點宣告結束。

  對許多人來說,謝德慶是他們崇拜的人物。其藝術的嚴格與奉獻精神激發熱情,同時,其行為表演的難以捉摸與史詩般特質也引人深思、蔚為神話。經過了多年近乎隱遁的狀態,謝德慶現在與身為作家和策展人的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合作創作了這一冊細緻而令人注目的全紀錄,收錄了1978至1999年他的所有藝術作品。

  《現在之外》也是對於這些特異作品首見的全面批評。希斯菲爾德機敏的沈思,輔以與這位藝術家的密集交流對話,以及來自最優秀的藝術理論家佩姬.菲蘭(Peggy Phelan)與卡蘿.貝克(Carol Becker),和廣受讚許的藝術家瑪瑞娜.阿布拉莫維琪(Marina Abramovic)、桑提亞哥.席耶拉(Santiago Sierra)、提姆.艾切爾斯(Tim Etchells)的一系列信件。中文版亦收錄台灣藝術理論家龔卓軍(Jow Jiun Gong)的專文。

  這本經過精心編纂的集冊,對所有傾心於新近藝術史、概念藝術、視覺文化與行為表演實踐的讀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讀物。

  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是行為表演與視覺藝術的作家與策展人,以及倫敦羅伊漢普頓大學(Roehampton University)行為表演與視覺文化教授。

作者簡介

謝德慶(Tehching Hsieh)

  1950 年生於台灣南州鄉。父親謝情,是一位地方鄉紳、無神論者,母親謝洪素瓊,是虔誠的基督徒。謝德慶在1967年從高中輟學,開始學習繪畫。服完義務兵役(1970-1973)之後,他在台灣的美國新聞處畫廊舉辦了第一次個展,之後停止繪畫。他做了第一件行為表演「跳」,並摔碎了雙踝。後來他受訓成為海員,循此途徑進入了美國。1974 年7 月,謝德慶抵達費城特拉華河附近一個小鎮的港口。他在美國當了十四年非法移民,直到1988 年受到大赦。從1970年代末期開始,謝德慶在他位於紐約的工作室內外,創作了五件「一年行為表演」和一個「十三年計畫」,在其中他運用長時延,讓藝術與生活同步。早先的四件一年行為表演,讓他成為紐約藝術圈一個常見的名號;後來的兩件作品,有意自藝術世界隱退,設定了一個持續不可見的基調。自新的千禧年以來,免除了十三年不展示作品的限制,他在北美洲、南美洲、亞洲與歐洲展覽作品及出席講座。他的作品由紐約西恩.凱利畫廊(Sean Kelly Gallery, New York)代理。謝德慶和他的妻子,李芹芹,現居紐約布魯克林。

亞德里安.希斯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

  作家與策展人。他寫了許多討論當代行為表演、藝術、戲劇與舞蹈的文章。他編輯了《現場:藝術與行為表演》(Live: Art and Performance. Tate Publishing and Routledge, 2004);《小行動》(Small Acts. Black Dog Publication, 2000);《碎片解剖:行為表演中的身體蹤跡》(Shattered Anatomies: Traces of the Body in Performance. Arnolfini Live, 1997)。他策展過許多行為藝術表演的事件,是2003 年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展覽「現場文化」(Live Culture)的協同策展人,也是與其他作家與藝術家系列對話行為表演的共同作者。他經常在國際性的行為表演工作坊進行演講與教學,目前於倫敦羅伊漢普頓大學(Roehampton University)擔任行為表演與視覺文化部門的教授。

譯者簡介

龔卓軍

  哲學美學、藝術理論與評論工作者、文化翻譯者,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副教授。1990 年代中期曾任《張老師月刊》雜誌主編與採訪編輯,目前為《藝術觀點ACT》雜誌的主編暨召集人,持續進行台灣現當代藝術理論與評論觀點的批評與探索。2003年,以《空間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的翻譯,獲得「第二十五屆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2007 年,以《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獲得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