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蓋洛普調查主張,最有力量的幸福信念 | 拾書所

希望:蓋洛普調查主張,最有力量的幸福信念

$ 288 元 原價 320

  不抱怨的世界,很不錯;
  而抱持希望的世界,卻很令人嚮往。

  不只是喊口號,
  一本運用科學研究有力證明,
  「希望」這意念,
  對成功與幸福有實質幫助的書。

  古柏曼患了肌肉萎縮症,復健會伴隨劇烈的疼痛,很多人寧可選擇放棄,但古柏曼撐過去了。支撐他的是心中一幅畫面:他要牽著女兒的手,在婚禮上跳舞。

  查克開了釀酒廠,要把私釀酒分成瓶裝銷售。起步本就不易,又在一個週末的火災一切付之一炬。很多人以為他就此玩完了,然而他沒有放棄,反而趁機更新設備邁向現代化生產。幾年後,他的公司成為全美最成功的罐裝啤酒公司之一。

  蓋洛普幸福論壇主持人羅培茲博士,他長期的研究調查發現,決定一個人成功幸福的,不是聰明才智,甚至不是努力,而是「心中充滿希望」……

  作者指出,很多人會以為「希望」是抽象字眼,無法用科學量化,但他跟許多學者的研究都已經證明:希望的意念,可以驅動個人的行動,朝著幸福的人生方向邁進。他的研究結果顯示:

  ˙希望指數高的學生,學業成就比別人高了12%。
  希望指數高的業務員,明顯比希望指數低的人業績要好。
  ˙希望指數高的人,心中的幸福感比別人高10%。
  ˙希望指數較高的企業,年度表現也比同行高了14%。

  想像你現在的位置是A點,你所嚮往的美好未來是B點。「希望」就是把你順利從A點送到B點的強大載具。很多人不快樂,是因為他們連B點在哪裡都沒想過。也有人心中有B點,但卻到不了。那是因為「希望」跟「許願」是不同的,「許願」的人有夢想卻妄想夢想自動會來報到;但有「希望感」的人很務實,他們有心理準備,知道不可能一帆風順,但他們態度開放,接納各種可能性,並願意努力去克服困難。神奇的是,這種人不但比較容易想到可行的辦法,更常常吸引許多對他們有利的人事物,最後奇蹟地完成夢想。

  而比別人更有幸福感,則是因為一旦對未來有了篤定的期望與作法,即使還沒完成,現在的心理狀態就已經改變了。這點更是作者研究後最令他著迷的地方。無論你是學生,上班族,還是企業領導人,希望都會點燃一個人的實踐動力,讓人更成功,甚至更幸福,更健康,更長壽!

  如果你是希望指數較低的人,也沒關係,作者表示:
  ˙希望可以學習
  ˙希望會互相感染
  ˙希望會改變一個團體 (甚至一個國家,社會)

  ※本書內附簡易的「希望指數量表」,包括成人版,以及孩童版。

  透過測驗,讀者可以了解自己目前的希望指數。跟隨作者的說明,指數高的人可想辦法加倍發揮這個特質,為自己、家庭,甚至所屬的企業與團體,創造想要的未來。如果指數低,也可以依照建議逐步提高自己的指標。作者也十分鼓勵讓孩子從小培養「希望感」。他認為「把希望傳給下一代」,是父母能給孩子一生最大的財富。

  ◎真人真事,案例分享:
  【希望的故事#1】逆勢找到好工作的設計師
  麗莎是才華洋溢的平面設計師,因為經濟不景氣公司縮編,她頓時被迫失業。這個重創讓她一度萎靡不振。她必須重新找工作,可是這不景氣的年代,丟履歷跟投擲「瓶中信」的效果差不多,回音渺茫。

  麗莎決定不怨天尤人,努力朝自己想要的未來出發。做完這個決定,她就突然開始產生許多點子。比如說,針對某個想要應徵公司,特別修改自己的履歷,而不是一份履歷用到底,並且請設計圈的朋友,讓她練習面試。於是她就從原地失業的A點,朝著新工作所在的B點移動。

  【希望的故事#2】想念大學的辛巴威女孩
  在辛巴威,許多家庭不准女孩受教育,早早嫁人生子。提雅拉小時候求知力旺盛,常偷偷幫哥哥寫功課滿足學習的熱望。學校老師發現後,百般懇求勸服了爸爸讓提雅拉上學。然而到了十一歲,提雅拉還是被迫嫁人,生了三個孩子。然而,她心中的夢想是「想要念大學,而且想要拿到博士學位」,即使結了婚,仍然沒有放棄爭取各種求學的機會。直到慈善單位發現了這個獨特的女孩,提供她到美國念大學的機會,她就帶著先生與孩子前往。其間先生常對她家暴,還一度因繳不出學費而差點退學。

  不過充滿希望與決心的她沒有放棄,仍然靠自己的力量奮鬥著,也吸引了許多人的協助,一路完成了學業。她的博士論文,是關於如何讓非洲防範愛滋病。有一天她接到一通電話,電視名節目主持人歐普拉得知她的故事後,邀請她上節目,全美百萬名觀眾,受到她的故事所激勵。現在,她已經回到辛巴威,建造了一所小學,這學校可以為八百五十名孩童創造就學的機會。她至今仍為非洲女孩與婦女的受教育機會,努力不懈。

  【希望的故事#3】用「希望」做報告的高中生
  作者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曾經跟一群高中生一起完成「希望照相機」的實驗。作法是要孩子選擇一個讓他們覺得有希望的人或任何事物,然後去拍照片呈現出來。他把一群高中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發一台相機。結果其中一組,第一天就把相機搞丟了。

  然而,這一組沒有放棄,他們很渴望能夠繼續參加這個活動。於是作者引導他們,只是提點說:「有希望感的人,自然能夠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這個指令一下,這群孩子開始源源不絕地想出新的點子,最後這組的報告,獲得了最大的回響。原來他們腦力激盪,想出了許多可能的方案,最後有人想到可以跟圖書館借攝影機。於是他們就用影片的方式呈現他們的希望,不僅打敗所有其他人,這影片甚至在學校與社區流傳,激勵了許多成年人。

  作者也深受震撼與感動,他說:「大人只要輕輕推一把,小孩竟能獨立思考,學會如何解決困難。」這也激勵了作者,透過各種方式,各種管道,繼續推動「希望」這個無價的信念。

作者簡介

夏恩.羅培茲 博士(Shane J. Lopez Ph.D.)

  以研究「希望」聞名全球的學者。他除了是堪薩斯大學的得獎教授及研究者,同時也是蓋洛普資深科學家,帶領知名的「發掘天賦優勢」調查部門(Clifton Strengths Institute ),並負責主持年度蓋洛普幸福論壇(Gallup Well-Being Forum)。此外,身為蓋洛普學生調查中心的建構師,他也主導以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希望跟他們未來的生活美滿與成就之間的關係,已經超過百萬名學生,參與過他關於「希望與成就」的研究。他同時也是探索頻道的心理學與教育方面的顧問。已經發表七部專業論著,現居美國堪薩斯州。

譯者簡介

劉玉文

  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美國華盛頓大學大眾傳播學院碩士,目前定居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曾任職於臺灣電視及東森電視,現為自由譯者,已出版譯作包括《無所不在的連結:病毒式行銷!?用Facebook精準掌握潛在客戶需求》、《再也不說我老了:抗老管理療法讓歐吉桑變成年輕小伙子》及《上班8小時,練習只做重要的事》等。熱愛閱讀、文字、電影和貓。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