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馬基維利,作者驚異地發現孔子與孟子亦是開始於對「腐敗」的思考。孟子說:「王者之迹息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春秋」即政治腐敗之亂世。儒學正是產生於周室衰微,周文疲敝,禮樂崩壞之春秋亂世!這是馬基維利的共和主義與孔孟儒學的第一個驚人的相似點:真正的政治學開始於對「腐敗」的思考,「腐敗的政治人類學」也就是孔孟的「春秋學」!
作者發現馬基維利之共和主義與孔孟儒學的第二個驚人相似點:領導人作為人民之「行動典範」,是決定一政權興衰治亂之關鍵。正如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大學〉云:「堯舜率民以仁,則民從之;桀紂率民以暴,則民從之。」所以,領導人之腐敗必導致人民之腐敗,整個國家社會之衰亂敗亡,正如〈大學〉云:「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我們發現馬基維利與孔孟的第三個驚人相似點:一種「文藝復興」之政治史觀!「立國法典」+「政權創立者之德行典範」,不正是孔孟所說的「先王之道」?「文藝復興史觀」就是孔孟的「春秋史觀」,所謂「春秋之筆」起於對腐敗亂世之批判,但最終指向「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之可能性。馬基維利作為一個「文藝復興人」,欲復興古羅馬之「共和」理想政體。孔子、孟子亦是「文藝復興人」,欲復興西周「王道」政治之禮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