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風球詩雜誌》以「消失的地景」為主題,從可見的地景的消失,進而觸及時代感的變化,在這實與虛的連動之間,尋找詩意的誕生。
風球一直希望能夠讓詩走入生活,嘗試更多的可能。第十一期內容包含「台北詩歌節特稿」重新介紹過去兩年訪台的國際詩人,以及來自香港的《字花》、《聲韻》的專欄文章,還有與「分手博物館」合作的作品轉載,錯過展覽的朋友這次不要再錯過這些精采的作品了。當然,還有本期的主題「消失的地景」,透過文字的描述,讓我們重回群體的或私人的,消失的景致。
風球詩社持續運轉,依舊進入校園舉辦了高中詩展,也與咖啡店合作舉辦各式講座,近期亦展開了詩與音樂的結合,而對於創社最初的理想──辦詩雜誌──依舊是不變的。這期「消失的地景」如是來到各位面前。
我們依舊保持對詩壇新世代的重視,本期伏流專欄介紹了楊智傑與王志元,距離兩位出版詩集《深深》與《葬禮》業已兩到三年,此時正是熱潮過去、重新回顧與審視的好機會。風球詩社長期以來,陸陸續續有新社員的加入,本期「轉軸」也讓我們看到新風球的熟成。
而經過對一本新世代刊物該有視野的思考,我們本期也加入了許多國際性的元素,首先是重新介紹了過去兩年來台參加台北詩歌節的國際詩人,另也開闢了專欄,邀請到目前旅居倫敦的香港青年詩人洛謀,與中國青年詩人徐鉞,分別為我們開啟窺探世界與中國的兩扇小窗。本期也刊載了來自香港《字花》與《聲韻》編輯執筆的文章,由他們帶領我們看看香港文學圈的大小事。
當然,本期的主題「消失的地景」仍舊精彩,有翰翰、王離、吳岱穎、阿米、陳育萱……等人重塑心中消逝地景/心境的詩作,也邀請到隱匿、陳麗娟、林劭橘與楊寒的「專題特稿」,如此堅強的陣容,且讓我們隨著他們的腳步,探訪實與虛的消失。
風球一直希望能夠讓詩走入生活,嘗試更多的可能。第十一期內容包含「台北詩歌節特稿」重新介紹過去兩年訪台的國際詩人,以及來自香港的《字花》、《聲韻》的專欄文章,還有與「分手博物館」合作的作品轉載,錯過展覽的朋友這次不要再錯過這些精采的作品了。當然,還有本期的主題「消失的地景」,透過文字的描述,讓我們重回群體的或私人的,消失的景致。
風球詩社持續運轉,依舊進入校園舉辦了高中詩展,也與咖啡店合作舉辦各式講座,近期亦展開了詩與音樂的結合,而對於創社最初的理想──辦詩雜誌──依舊是不變的。這期「消失的地景」如是來到各位面前。
我們依舊保持對詩壇新世代的重視,本期伏流專欄介紹了楊智傑與王志元,距離兩位出版詩集《深深》與《葬禮》業已兩到三年,此時正是熱潮過去、重新回顧與審視的好機會。風球詩社長期以來,陸陸續續有新社員的加入,本期「轉軸」也讓我們看到新風球的熟成。
而經過對一本新世代刊物該有視野的思考,我們本期也加入了許多國際性的元素,首先是重新介紹了過去兩年來台參加台北詩歌節的國際詩人,另也開闢了專欄,邀請到目前旅居倫敦的香港青年詩人洛謀,與中國青年詩人徐鉞,分別為我們開啟窺探世界與中國的兩扇小窗。本期也刊載了來自香港《字花》與《聲韻》編輯執筆的文章,由他們帶領我們看看香港文學圈的大小事。
當然,本期的主題「消失的地景」仍舊精彩,有翰翰、王離、吳岱穎、阿米、陳育萱……等人重塑心中消逝地景/心境的詩作,也邀請到隱匿、陳麗娟、林劭橘與楊寒的「專題特稿」,如此堅強的陣容,且讓我們隨著他們的腳步,探訪實與虛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