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 | 拾書所

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

$ 342 元 原價 380
  二十世紀中末期以來全球新興科技衍生各類科技風險與不確定性,在全球化網絡散播、流通下,迅速擴散為對生態、健康、倫理、族群、性別與社會分配等衝擊,而嚴重的工業跨境污染更造致全球氣候變遷劇烈、災變威脅。這些跨界的環境污染及科技風險,將當代文明帶向高度無法預見、無意圖後果的轉型爭議。全球化風險文明衝擊,除了巨大的影響經濟社會、社會安全體制的穩固性、生態環境的永續,也全盤的挑戰人類健康、倫理、社會風險,並威脅人類生存與社會分配正義的基石,而啟動人類社會無止境、不可逆的鉅變。因此,我們需要擬定新的社會分析理論與變革議程。

  本書從認識論探討當代風險社會的形成、全球在地化風險研究與政治實踐、新興風險治理典範之建構,指出當代人類面臨劇烈的結構、行動與知識本質等變遷,需要的巨觀與微觀兼備的治理思維與視野,並反省當代政治社會制度能耐與決策模式之改變契機。

  本書第一部分(1-4章)處理傳統社會學中「個人 / 群體」的現代性衝突,範圍包括風險社會下的結構轉變、個人化風險與生活風格的影響。此外,本書也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不確定性的知識系統與對科技化社會的無知。第二部分(5-6章)反省「全球 / 在地」的佈局張力,著力於科技與經濟交錯的關係網路,與鑲嵌其中的全球化在地風險實態。第三部分(7-8章)聚焦在「專家 / 常民」的溝通機制。本書認為專家政治並未解決當代科技的不確定性,他們狹隘的實證主義與管制手段反而妨礙社會科技民主的發展。面對這樣的問題,本書指出風險溝通的重要與新溝通典範的必要,在認知科學有限性與社會複雜性的前提下,應建立開放多元、多層次參與的風險評估架構,在持續整合民眾共識的情況下,以「開放性、持續性的社會建構」,做為解決當前風險議題的方法。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