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窗: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本森帶領你完成一次內心之旅 | 拾書所

大學之窗: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本森帶領你完成一次內心之旅

$ 288 元 原價 320
  在該書的翻譯過程中,我常感同身受,並為作者樸素而深刻的論述拍案叫好,同時也有著久逢知己千杯少的酣暢淋漓。這種快樂讓我絲毫感受不到歷時半年翻譯的辛苦,取而代之的是導師般的引領與知心好友「跨世紀」般交談後的豁然開朗。因此我也由衷的希望將這份收穫與喜悅與讀者共用,以便有助於對本書的理解和閱讀。   翻譯過程也是心靈接受洗禮的過程,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本森的論述竟能引起我如此之多的共鳴。這是我在閱讀其他書籍時很少遇到的,我常常因這種心靈和精神的共鳴而會心的一笑,或是被作者那些對事物深邃而又獨特的視角與見解深深折服,且常在掩卷時感嘆:「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也!何時,如若中國的大學也有一批這樣的大師,那將是今日中國青年人之幸、中華民族之幸、中國之幸也!」   本書是本森各類主題文章的結集。在這些文章裡,作者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在第一章中,他坦誠地寫道:「這本書只是彙集了自己對人生一種坦然與樸素的看法。」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作者在書中沒有隱諱,宛若一位諍友,將自己對自我、美、藝術、社交、簡樸的生活、教育等觀點坦率而真誠的進行了表述。   本森可以說是深諳大學妙趣之人。他在第一章《一種觀點》中寫道:大學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即使你只是一個窮人,只要你具備某種美德,也可以過上一種富於尊嚴而簡樸的生活,並從中獲得純粹的樂趣。他還發出了一種呼籲:在這個喧囂塵上的世界裡,應存在這樣一個角落,在這裡,生活的節奏沒有那麼快速;在這裡,生活就像一個古老的夢境靜靜地流淌,瀰漫著富於變化的色彩及輕柔的聲音。說到共鳴,本森對快樂的秘密的定義則讓人耳目一新,他說:「快樂之感並非源於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在於一顆雀躍的心。自願且認真地工作,這就是快樂的秘密。」而對於人生的醜惡一面,本森的觀點是這樣的:「我無意於掩蓋人生醜陋或是冷漠的一面,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個人的理解是,若你不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家或是統計學者,那麼耿耿於這些陰暗面是毫無裨益的。」而作者令人振奮的一個觀點是:「在文學、藝術或是人生領域裡,我想,唯一值得推敲的結論,就是自己得出的結論。若是自己的結論與所謂的『行家』相一致,那是他們的厲害之處;若是他們與自己不相符,這則是你厲害的表現。」讀著這些文字,我們是否尚可以遠離塵囂,透過「豐富人生」感受到心靈的「世外桃源」,在與大師的交流中完成對自我、對世界的認知?   類似的論述貫穿該書的始末,作者在信手拈來的論述中敢於挑戰人們慣常的思維,發出質疑,如在第十三章《論「簡樸生活」》中,作者就將矛頭指向了公認的「簡樸代表」||梭羅,直陳其虛偽。老實說,那一段也是我很喜歡的,其批評的風格頗與今天的新生代青年作家韓寒類似。   另外,在第九章《論「教育之道」》中,有一段話令我頗為感觸,彷彿就是中國教育現狀的生動寫照。作者在談到當時古典教育失敗之處時這樣痛斥:但我們教育的失敗之處在於,我們對眾多的學生進行培養,可是到最後他們為了一場無關緊要的考試就要漫無目的、東拉西扯地學點東西。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不存在什麼高標準的要求。我們很難去想像一個得到畢業證書之後的人,在離開大學校園之時所感到的巨大空虛與無助之感。沒有人想要為他們去做點什麼,或是在某個領域中專心致志地培養他們。但這些畢業生卻將要成為我們這個國家下一代的父母啊!而我們扼殺他們在心理反抗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讓這些「受害者」處於一種可悲的心理狀態及智力低等的狀態之中,那麼,這些「受害者」也就壓根不會抱怨他們曾經是遭受過多麼不公平的待遇了!翻譯這段話的時候,我深受振動,這簡直就是我自己在讀過大學後的感受!毫不誇張的說,該書的出版將對中國那些正在努力構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高等學府及其管理者們也是大有稗益的。   以上是我在翻譯過程中一些粗淺的感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