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台灣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不同的筆觸帶給讀者不同的生命感悟。
作者從事語文教職四十年,在任教期間即為非常重視學生的作文能力,也出版多本有關作文訓練書籍,為學生的語文能力扎根。退休後,雖受ALS(閉鎖症候群,俗稱漸凍人)疾病所苦,但作者亦未停止其創作,將四十年的教育生涯點滴,一字一字繕寫,回憶與文字減輕了病痛帶來的不適,但同時也讓作者對於生命有更多的感觸。
作者從南師畢業帶著校長「毋忘初志」的叮嚀,回到故鄉省躬國小任教,就懷抱農人園丁的心志看待學生;沃壤貧土,只要新田尚未蕪廢,不重稻米就眾甘藷。走進協進國小,南寧、民德國中;教到台南高商、台南應大。每個學生各有獨特天賦,一草一露,都是奇花異卉、社會人才。教書與艱辛的進修、寫書經歷,像無力握筆而筆刀雕鏤,筆筆心血,刀刀淚痕。四十年的職業、事業,更是志業。志業就要淚水、汗水、香水,過程是顆感恩的心,所以一路「花心滿徑」。回顧教育之路,從啃饅頭及知不足再進修的辛苦歲月過程,是作者對教育的回憶,也是對生命的禮讚。
本書是作者泰半人生在教育之路上的回顧,從啃饅頭及知不足再進修的辛苦歲月過程,是對教育的回憶,也是對生命的禮讚。
作者從事語文教職四十年,在任教期間即為非常重視學生的作文能力,也出版多本有關作文訓練書籍,為學生的語文能力扎根。退休後,雖受ALS(閉鎖症候群,俗稱漸凍人)疾病所苦,但作者亦未停止其創作,將四十年的教育生涯點滴,一字一字繕寫,回憶與文字減輕了病痛帶來的不適,但同時也讓作者對於生命有更多的感觸。
作者從南師畢業帶著校長「毋忘初志」的叮嚀,回到故鄉省躬國小任教,就懷抱農人園丁的心志看待學生;沃壤貧土,只要新田尚未蕪廢,不重稻米就眾甘藷。走進協進國小,南寧、民德國中;教到台南高商、台南應大。每個學生各有獨特天賦,一草一露,都是奇花異卉、社會人才。教書與艱辛的進修、寫書經歷,像無力握筆而筆刀雕鏤,筆筆心血,刀刀淚痕。四十年的職業、事業,更是志業。志業就要淚水、汗水、香水,過程是顆感恩的心,所以一路「花心滿徑」。回顧教育之路,從啃饅頭及知不足再進修的辛苦歲月過程,是作者對教育的回憶,也是對生命的禮讚。
本書是作者泰半人生在教育之路上的回顧,從啃饅頭及知不足再進修的辛苦歲月過程,是對教育的回憶,也是對生命的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