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冊介紹
1. 《中國現代散文史(1917-1949)》 俞元桂
本書全面系統地評述中國現代散文從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四九年的發展歷史,以題材、體式的縱向梳理為經線,以分期、分類的橫向綜述為緯線,以代表性作家作品和社團流派的分析評論為重點,交織重構現代散文多樣發展的歷史風貌,從中探尋和總結現代散文的發展規律與經驗教訓。作者撰文力圖廣泛佔有材料,秉持實事求是、論從史出的治史原則,借鑒我國古代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史書的體例,著重梳理現代散文豐富多樣、縱橫交錯的發展脈絡,而將作家作品還原於散文史分期分類的歷史語境和縱橫坐標中加以點評。行文敘事結合點、線、面,特寫鏡頭和群體鏡頭,微觀和宏觀,大幅增強史的立體感。本書視野宏闊,體例新穎,史料翔實,史論結合,史識精當,史筆練達,結構周密,學風謹嚴,被譽為體大思精的散文史著,曾獲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
2. 《後革命的轉移》 南帆
持續了大半個世紀的革命話語出現了深刻的轉折。文學凝聚了這個轉折所製造的多種複雜經驗:驚訝、激動、感傷、依戀、懺悔、痛苦、猶豫,如此等等。文學始終是社會軀體之中的文化神經。宏大敘事的轉換不僅觸動了社會記憶的根系,同時還帶來了全面的文化緊張。
革命不再是惟一的主題。另一些關鍵詞浮現出地平線,例如現代性、全球化。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文學又一次從這些關鍵詞背後讀出了壓迫、反抗與全面解放的籲求。另一輪歷史緊張正在形成。
這些聲音不斷地迴響在文學的周圍。文學不可能迴避這些衝突,權力與力比多的種種較量陸續地抵達文學,發展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故事。承擔種種新型的歷史主題,這是文學介入當下歷史敘事的重要標誌。
3. 《中國近現代雜文史》 姚春樹
本書「史」、「論」結合,對中國雜文從古代向現代嬗變的歷史輪廓和歷史規律做了具體描述和清晰概括。對魯迅和周作人等雜文作家、雜文創作的思想和藝術,做了深入闡釋。引用材料豐富翔實,對雜文創作闡釋和理論梳理尤其用心。本書最後,作者把前此有關論述,提升到創建中國現代雜文美學的理論維度,並加以總結,從而賦予本書獨特的理論豐采,堪稱同類著述中的皇皇之作。
4. 《漢語音韻與方言史論集》 馬重奇
5. 《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 孫紹振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來所寫古典詩歌的微觀分析文章的精選之作,其質量更甚作者早期名作《名作細讀》一書。作者於本世紀初投身本項研究時,是帶著興趣的自發性,經過多年的研究,已從當時的就詩論詩,轉而注重學術文獻的梳理和歷史成果的吸收,以中國傳統細讀理論,揚棄西方當代詩歌理論,並進行中西接軌。這成為後來作者在研究上的自覺性追求。作者編輯本書時,心情頗為複雜。喜的是對古典詩歌甚具難度的微觀分析上頗有進展。憂的是在根本上,個案分析的侷限不可諱言。畢竟是解剖麻雀,雖然五臟俱全,但是,宏觀理念和方法全為隱性。雖於個案可以在月迷之中尋覓津渡,然在方法論上難免霧失樓臺之嘆。授其魚不能授其漁,其憾何如。為彌補不足,作者於本書中,特編撰〈古典詩歌宏觀解讀發微〉一章,旨在為建構中國式微觀解讀詩學,提供初步學術基礎。
6. 《聚訟詩話詞話》 陳一琴 選輯、孫紹振 評說
本書是有關古今詩歌審美特徵的爭論選輯,論爭無論或明或隱,統稱之「聚訟詩話詞話」。全書分三編,約八十題:上編側重於理論上的爭辯,中編是諸多案例的歧解,下編為若干有關問題的討論。為提供學者研究時比較參酌,所選輯資料,除後者完全複述不再重見外,一般從寬予以收錄。在紛紜聚訟甚至針鋒相對的爭論之中,讀者有時可以得到比正面論述更為深刻的啟迪。但部分讀者也可能因歧解迭出而感到茫然,莫衷一是。為此,本書於每題後特設「孫評」欄目,將就此題聚訟予以評說,或梳理提示,或比較剖析,或廣為引證,或發揮己見,希望能引起讀者對此爭論的興趣和思考,對批判地傳承古代詩話詞話豐碩成果有所幫助。
7. 《福建文學發展史》 陳慶元
本書試圖在整個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大背景下來描述福建文學發生、發展的軌跡,探討它的發展規律和特點,並沿著文學發展的順序論述一些重要文學流派和作家、作品。本書時代下限止於一八四○年,為了使讀者能夠對一八四○年後的福建文學發展有所了解,書後有〈區域文學總集和區域詩話〉一節,對此後的福建文學作簡要的敘述。本書撰稿時,閱讀、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已反映在正文、注釋當中,是一本立足於史料,發皇於史觀、史識,落實於史筆的區域文學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8. 《周易譯注》 黃壽祺、張善文
本書為《十三經譯注叢書》之一種,現收入本《論叢》。本書將《周易》全文譯成現代漢語,並加以詳細的注釋、解說,對《周易》的歷史、讀《易》的方法,每爻爻辭內在含義等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作了介紹,貫穿了作者多年來研究《周易》的見解,是一本易學初學者必讀、治學者必備,的雅俗共賞的譯注本。本書以對卦辭、爻辭、彖傳、象傳等逐句詳加注釋,並且作深入而明白的講解,每卦還作系統的總論。書前有長篇「導讀」及「讀易要例」,兼顧研究與普及。古今易學,博大精深,一讀此書,可盡覽古今易學的精華。
9. 《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 齊裕焜
本書是一本體例獨創,內容詳實,論述深入的小說史。從體例上突破了一般小說史的框架,一改按歷史順序分階段評析,變為分類編寫的方式撰文,即先按小說類型、再按時間先後分章敘述。全書合則為完整的小說史,分則為各類小說的演變史。
本書內容豐富詳實。不但對幾部古典小說名著作了深入、有說服力的新論述,而且改變以往「小說史」只重視作家作品評論的侷限,對一般小說史較少提及的小說,都予以適當評論,不僅使讀者對中國古代小說的面貌,有一系統的了解,更引導讀者去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本書於一九九○年出版後,得到學界和讀者一致的好評。更於一九九四年獲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一九九五年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10. 《六朝文學研究》 穆克宏
作者研究《文心雕龍》、《文選》多年,其特點是將二書結合起來研究。作者認為:「研究《文心雕龍》應與《文選》相結合。參閱《文選》,可以證實《文心雕龍》許多論點的精闢。同時,我也認為,研究《文選》,亦應與《文心雕龍》相結合,揣摩《文心雕龍》之論斷,可以說明《文選》選錄詩文之精審。因此,將兩書結合起來一起研究,好處很多。」(《昭明文選研究》〈後記〉)作者這一研究方法之實踐,得到學術界很高的評價。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學者曹道衡先生說:「穆先生潛心《文心雕龍》的研究,所著《文心雕龍研究》一書,久已蜚聲士林。他對魏晉南北朝文學,又有著極深的研究,因此在研究《文選》時,往往能提出許發人深省的真知灼見。」湖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學者馬積高先生說:「匠心獨運,為龍學別開生面。」本書是作者研究六朝文學五十餘年,著作十餘種,論文百餘篇中的精華。此書為作者一生研究之精華,是六朝文學研究者、教師和愛好者,案頭必備的寶典。
1. 《中國現代散文史(1917-1949)》 俞元桂
本書全面系統地評述中國現代散文從一九一七年至一九四九年的發展歷史,以題材、體式的縱向梳理為經線,以分期、分類的橫向綜述為緯線,以代表性作家作品和社團流派的分析評論為重點,交織重構現代散文多樣發展的歷史風貌,從中探尋和總結現代散文的發展規律與經驗教訓。作者撰文力圖廣泛佔有材料,秉持實事求是、論從史出的治史原則,借鑒我國古代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史書的體例,著重梳理現代散文豐富多樣、縱橫交錯的發展脈絡,而將作家作品還原於散文史分期分類的歷史語境和縱橫坐標中加以點評。行文敘事結合點、線、面,特寫鏡頭和群體鏡頭,微觀和宏觀,大幅增強史的立體感。本書視野宏闊,體例新穎,史料翔實,史論結合,史識精當,史筆練達,結構周密,學風謹嚴,被譽為體大思精的散文史著,曾獲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
2. 《後革命的轉移》 南帆
持續了大半個世紀的革命話語出現了深刻的轉折。文學凝聚了這個轉折所製造的多種複雜經驗:驚訝、激動、感傷、依戀、懺悔、痛苦、猶豫,如此等等。文學始終是社會軀體之中的文化神經。宏大敘事的轉換不僅觸動了社會記憶的根系,同時還帶來了全面的文化緊張。
革命不再是惟一的主題。另一些關鍵詞浮現出地平線,例如現代性、全球化。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文學又一次從這些關鍵詞背後讀出了壓迫、反抗與全面解放的籲求。另一輪歷史緊張正在形成。
這些聲音不斷地迴響在文學的周圍。文學不可能迴避這些衝突,權力與力比多的種種較量陸續地抵達文學,發展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故事。承擔種種新型的歷史主題,這是文學介入當下歷史敘事的重要標誌。
3. 《中國近現代雜文史》 姚春樹
本書「史」、「論」結合,對中國雜文從古代向現代嬗變的歷史輪廓和歷史規律做了具體描述和清晰概括。對魯迅和周作人等雜文作家、雜文創作的思想和藝術,做了深入闡釋。引用材料豐富翔實,對雜文創作闡釋和理論梳理尤其用心。本書最後,作者把前此有關論述,提升到創建中國現代雜文美學的理論維度,並加以總結,從而賦予本書獨特的理論豐采,堪稱同類著述中的皇皇之作。
4. 《漢語音韻與方言史論集》 馬重奇
5. 《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 孫紹振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來所寫古典詩歌的微觀分析文章的精選之作,其質量更甚作者早期名作《名作細讀》一書。作者於本世紀初投身本項研究時,是帶著興趣的自發性,經過多年的研究,已從當時的就詩論詩,轉而注重學術文獻的梳理和歷史成果的吸收,以中國傳統細讀理論,揚棄西方當代詩歌理論,並進行中西接軌。這成為後來作者在研究上的自覺性追求。作者編輯本書時,心情頗為複雜。喜的是對古典詩歌甚具難度的微觀分析上頗有進展。憂的是在根本上,個案分析的侷限不可諱言。畢竟是解剖麻雀,雖然五臟俱全,但是,宏觀理念和方法全為隱性。雖於個案可以在月迷之中尋覓津渡,然在方法論上難免霧失樓臺之嘆。授其魚不能授其漁,其憾何如。為彌補不足,作者於本書中,特編撰〈古典詩歌宏觀解讀發微〉一章,旨在為建構中國式微觀解讀詩學,提供初步學術基礎。
6. 《聚訟詩話詞話》 陳一琴 選輯、孫紹振 評說
本書是有關古今詩歌審美特徵的爭論選輯,論爭無論或明或隱,統稱之「聚訟詩話詞話」。全書分三編,約八十題:上編側重於理論上的爭辯,中編是諸多案例的歧解,下編為若干有關問題的討論。為提供學者研究時比較參酌,所選輯資料,除後者完全複述不再重見外,一般從寬予以收錄。在紛紜聚訟甚至針鋒相對的爭論之中,讀者有時可以得到比正面論述更為深刻的啟迪。但部分讀者也可能因歧解迭出而感到茫然,莫衷一是。為此,本書於每題後特設「孫評」欄目,將就此題聚訟予以評說,或梳理提示,或比較剖析,或廣為引證,或發揮己見,希望能引起讀者對此爭論的興趣和思考,對批判地傳承古代詩話詞話豐碩成果有所幫助。
7. 《福建文學發展史》 陳慶元
本書試圖在整個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大背景下來描述福建文學發生、發展的軌跡,探討它的發展規律和特點,並沿著文學發展的順序論述一些重要文學流派和作家、作品。本書時代下限止於一八四○年,為了使讀者能夠對一八四○年後的福建文學發展有所了解,書後有〈區域文學總集和區域詩話〉一節,對此後的福建文學作簡要的敘述。本書撰稿時,閱讀、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已反映在正文、注釋當中,是一本立足於史料,發皇於史觀、史識,落實於史筆的區域文學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8. 《周易譯注》 黃壽祺、張善文
本書為《十三經譯注叢書》之一種,現收入本《論叢》。本書將《周易》全文譯成現代漢語,並加以詳細的注釋、解說,對《周易》的歷史、讀《易》的方法,每爻爻辭內在含義等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作了介紹,貫穿了作者多年來研究《周易》的見解,是一本易學初學者必讀、治學者必備,的雅俗共賞的譯注本。本書以對卦辭、爻辭、彖傳、象傳等逐句詳加注釋,並且作深入而明白的講解,每卦還作系統的總論。書前有長篇「導讀」及「讀易要例」,兼顧研究與普及。古今易學,博大精深,一讀此書,可盡覽古今易學的精華。
9. 《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 齊裕焜
本書是一本體例獨創,內容詳實,論述深入的小說史。從體例上突破了一般小說史的框架,一改按歷史順序分階段評析,變為分類編寫的方式撰文,即先按小說類型、再按時間先後分章敘述。全書合則為完整的小說史,分則為各類小說的演變史。
本書內容豐富詳實。不但對幾部古典小說名著作了深入、有說服力的新論述,而且改變以往「小說史」只重視作家作品評論的侷限,對一般小說史較少提及的小說,都予以適當評論,不僅使讀者對中國古代小說的面貌,有一系統的了解,更引導讀者去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本書於一九九○年出版後,得到學界和讀者一致的好評。更於一九九四年獲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一九九五年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10. 《六朝文學研究》 穆克宏
作者研究《文心雕龍》、《文選》多年,其特點是將二書結合起來研究。作者認為:「研究《文心雕龍》應與《文選》相結合。參閱《文選》,可以證實《文心雕龍》許多論點的精闢。同時,我也認為,研究《文選》,亦應與《文心雕龍》相結合,揣摩《文心雕龍》之論斷,可以說明《文選》選錄詩文之精審。因此,將兩書結合起來一起研究,好處很多。」(《昭明文選研究》〈後記〉)作者這一研究方法之實踐,得到學術界很高的評價。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學者曹道衡先生說:「穆先生潛心《文心雕龍》的研究,所著《文心雕龍研究》一書,久已蜚聲士林。他對魏晉南北朝文學,又有著極深的研究,因此在研究《文選》時,往往能提出許發人深省的真知灼見。」湖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學者馬積高先生說:「匠心獨運,為龍學別開生面。」本書是作者研究六朝文學五十餘年,著作十餘種,論文百餘篇中的精華。此書為作者一生研究之精華,是六朝文學研究者、教師和愛好者,案頭必備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