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做到的,北京為甚麼做不到,或不願意做?
回顧155年港英管治術,
剖析當今香港「人心未歸」的深層次原因。
回顧155年港英管治術,
剖析當今香港「人心未歸」的深層次原因。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三十周年之際,北京拋出白皮書,宣稱中央政府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並對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框架連下三閘,引爆高喊「命運自主」的雨傘運動。有港人緬懷昔日英治時期,甚至於遊行時揮舞昔日的港英旗;京官卻抱怨香港「人心遲遲未回歸」,訓示港人要「再啟蒙」。
為何香港主權移交已近十八年,「人心回歸」還是遙遙無期?反觀英治時期的155年,尤其是「六七暴動」後,社會為何能夠平穩發展,民心歸順?年輕學人鄺健銘審視過去香港處於複雜地緣政治下的管治歷史,以及英人治下的香港社會面貌,並比照今昔,以更廣闊的時空與地域視野,回顧香港走過的路。
鄺健銘指出「香港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而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定位,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建立。155年來倫敦對香港的管治,靠的是「軟功」,而非像當下北京的「硬碰硬」。這種軟功,似乎更適用於管治這「世界的香港」。英治時期的英港關係,倫敦對港的「間接管治」,乃至當年港英殖民地的政府社會關係、地區行政乃至公共行政體系建設等,對當下的中國香港管治有重大啟示。
本書特色
八十年代末或之後出生的年輕世代,對港英政府統治時代的印象已非常模糊。本書回顧港英時代的歷史,對比今昔,有助了解「本土主義」近年為何在香港冒起,以及「人心未回歸」的深層次原因。
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文獻和資料,並整理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擺脫了傳統的「愛國史觀」,也避免把港英時代「羅曼蒂克化」。
在內地官方傳媒和退休港澳官員近期經常炮轟香港有人搞「港獨」之際,此書作者企圖重新評價155年的港英統治,在目前的政治氣氛下必成話題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