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居:白沙澳鄉 | 拾書所

可以居:白沙澳鄉

$ 882 元 原價 980
究竟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及居所,才稱得上「可以」停留安居?

  在城市化的土地上,我們忘記了大自然的面貌,隨手可得的資源。忘記了風火水土,等同於忘記了身體。土地及空間的記憶,以情來連載,用想像來投放新,但不全新的內容。 有別於夢幻般的想像,在混凝土建築群裡說*「群山環抱,南向面海」,地產商「以心建家」'Building Homes with Heart' 的信念,與政府運動「家是香港」'Hong Kong: Our Home' 有如*「維港兩壐,鑽映雙輝」。若我們不曾被這些價值觀渲染,那我們「自己」對家的概念,又會是什麼的一個模樣?

  我們想明白多一點,什麼樣的生活稱上「可以」?所以我們選擇了一個地方來進入,並了解那個地方對我們所帶來的衝擊,話題及想像。那個地方,在郊野公園的不包括土地上,在重演耳熟能詳的土地問題。在談至麻木之前,希望能夠帶點天真,帶著忘記了什麼的心情,訴說這地方的小故事,從水、泥土、動物、植物、青磚、客家村民、租客、旅客及文件記載中,以另一種語言方式,來記錄這些故事。

  《可以居》出版計劃的黃淑琪,最初因為好奇的驅使,探入西貢海下白沙澳一群保存完好的客家村落,卻發現居住屋內的是一群外國人。「初入村時,發現富有歷史感的中式客家建築內,竟是英式的室內佈置,整體呈現着西式的悠閒生活感。這種文化衝擊,便成為項目往前探索的動力。」

  本應是中國人生活的地方,竟由西方人居住而活化;強烈對比卻又巧妙地混合的生活,令她反思舊式傳統居住環境是否與現代生活矛盾,理想的生活又該當如何經營。

  在不斷深入認識當地的現居民和原居民後,她與創作團隊不自覺地鑽進原居民的家族歷史,從中發現前人如何一代又一代地經歷奮鬥、抉擇、守望相助和保存血脈,熬過時代難關的洶湧巨浪。時至今天,個人、家族及本地歷史,更與香港土地保育、自然、文化等社會議題環環相扣。

  攝影配合文字創作,成為呈現各種研究材料的媒介。攝影過程裏的觀察、紀實和故事元素,替研究增加了詮釋的維向度。團隊搜集的影像有大量舊照片、居民生活照和歷史資料圖片。他們也邀請了攝影藝術家於當地環境拍攝,並嘗試運用不同的影像方式,多角度表現村落的面貌。例如透過不同時代的航空照片、分析水結晶的實驗室圖片,以至於村邊河畔拍攝水中生物,期望帶領讀者從宏觀和微觀角度,深入感受該地的人、事物與一草一木。

  文字方面,則找來作家劉芷韻消化所有訪談與研究資料,繼而重構一個史實與虛構交錯的故事,配合圖像,帶出由原居民至現居西方人經歷的生活變遷,道出人與人之間實在的情感和體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