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信仰傳入中國,為何能普及民間廣為流傳,是觀音研究史上,必須討論的重大議題。因此,本書即以明代觀音相關的文本為依據,分成觀音形象與能力,以及如何在僧侶、居士間傳播等部分,探究觀音崇拜被明代社會所接受之情形。
除了分析明人信奉觀音的狀況外,亦發現明代觀音信仰有呈現出「佛教哲理化」的特色,例如崇信的僧侶們皆修持及弘揚念觀音名號、誦觀音經典、茹素、戒殺等修持方法,並致力研究觀音相關的佛學義理和經典,期待用「學問型」的佛教發展,感得文人、宰官相助及布施。此外,亦發覺明代佛教居士為求觀音幫助,同時把念佛、誦經、戒殺和茹素之淨業修習,當作向觀音祈求以獲得感應的方法。由於觀音信仰裡,明代信徒祈求和感應的過程,皆與佛教思想及教義相關,明代觀音信仰的「佛教哲理化」發展,實值得被重視與研究。
除了分析明人信奉觀音的狀況外,亦發現明代觀音信仰有呈現出「佛教哲理化」的特色,例如崇信的僧侶們皆修持及弘揚念觀音名號、誦觀音經典、茹素、戒殺等修持方法,並致力研究觀音相關的佛學義理和經典,期待用「學問型」的佛教發展,感得文人、宰官相助及布施。此外,亦發覺明代佛教居士為求觀音幫助,同時把念佛、誦經、戒殺和茹素之淨業修習,當作向觀音祈求以獲得感應的方法。由於觀音信仰裡,明代信徒祈求和感應的過程,皆與佛教思想及教義相關,明代觀音信仰的「佛教哲理化」發展,實值得被重視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