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的形上信仰中挖掘臺灣歷史、定位與家國
由中央大學康來新教授專文推薦
本書試圖闡述21世紀小說運用「宗教修辭」建構臺灣人肉身血緣與宗教宇宙觀之連結,並論述其中隱含之島國史觀,從而推導作者寓於小說的終極關懷。
書中討論對象包含:朱西寧、李喬、王文興、施叔青、陳耀昌、李昂、宋澤萊、林央敏、陳玉慧、陳燁等人作品,借鏡「新歷史主義」與記憶觀點,保羅‧田立克神學論述中的終極關懷、生存勇氣等概念論析小說。正文共分四章,分別研討小說以神話/神祇、真實地理與異質空間、神聖空間、宗教義理做為宗教修辭,所詮釋的生命觀與史觀。
小說與小說家關切的究竟是世俗屬性的身世認知與身分認同,或者超越地上國度入境神聖呢?抑或藉宗教上的彼岸/天國之說,將臺灣歷史、定位等課題世界化、形上化?本書主要分成若干面向進行推導,企求更周延地貼近小說或言明或消音的核心關懷。若從這批小說發掘小說家的終極關懷有所歧異,那是令人欣然的,足以進而區分小說家精神關注的焦點;倘若其終極關懷皆導向此岸/家國的國族認同,那麼也十分有趣,又可進一步思考「宗教修辭」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