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第4期‧2016夏季號
本期專題以台灣「七○後」詩人林婉瑜及其詩作為主體,以「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最後抒情?」為思考視野,引薦林婉瑜的代表作,林婉瑜與孫梓評的對談,兩岸閱讀林婉瑜的評析等等,重新扣問看似過於「普世」的抒情詩的新意與價值。
其次,延續兩岸作品共讀,評述八位作家的作品。視野上主要體現目前兩岸重要中生代作品對底層、新移民與新主體及生活的探索與想像的藝術。
最後,三篇特稿,其一介紹大陸「七○後」世代作家與作品的「最後的文人寫作」的特質。其二及其三則是洪子誠與王曉明的〈獻給無限的少數人〉及〈與兩岸文學青年談當代文學與文化〉,此兩講的對象均以青年學生為主體,希望能夠召喚更多年輕世代的閱讀與回應。
本期專題以台灣「七○後」詩人林婉瑜及其詩作為主體,以「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最後抒情?」為思考視野,引薦林婉瑜的代表作,林婉瑜與孫梓評的對談,兩岸閱讀林婉瑜的評析等等,重新扣問看似過於「普世」的抒情詩的新意與價值。
其次,延續兩岸作品共讀,評述八位作家的作品。視野上主要體現目前兩岸重要中生代作品對底層、新移民與新主體及生活的探索與想像的藝術。
最後,三篇特稿,其一介紹大陸「七○後」世代作家與作品的「最後的文人寫作」的特質。其二及其三則是洪子誠與王曉明的〈獻給無限的少數人〉及〈與兩岸文學青年談當代文學與文化〉,此兩講的對象均以青年學生為主體,希望能夠召喚更多年輕世代的閱讀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