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甲子前,中國戰敗於日本,儒家士大夫遂尋求全面制度變革,行之數千年的堯舜周孔治理之道被棄如敝屣。此後百年,雖有仁人志士守護道統,復興儒學,唯多局限於精神、道德、文化領域,以為儒家未曾塑造、維護良好秩序,更不可能行於當世。
本書作者卻力排眾議,為當前中國之制度變革提出「儒家憲政」方案。作者認為,一國憲政當扎根於自身文明,儒家在中國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這决定了中國憲政必為儒家憲政。
本書上卷「義理」,參考中國數千年的治理實踐,疏解儒家經典,闡明常在常新的中國治理之道;下卷「更化」,探討當下中國通往儒家憲政之路。作者並不準備提出整全的憲制方案,反而保持充分開放的心態。作者認為,唯有歸宗道統,中國之政治秩序才可趨於良善、穩定,但「人能弘道」,當世君子不能不因時而立制,為此不能不廣泛參照西方的法度。
故「儒家憲政」既不同於自由民主憲政或社會主義憲政,亦有別於「儒教憲政」。作者以為,前者無視中國文明傳統、憑空立憲,而失之於「不及」;後者「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而失之於「過」。儒家憲政中道而行,或可供有志於治國平天下的賢明君子採擇一二。
本書作者卻力排眾議,為當前中國之制度變革提出「儒家憲政」方案。作者認為,一國憲政當扎根於自身文明,儒家在中國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這决定了中國憲政必為儒家憲政。
本書上卷「義理」,參考中國數千年的治理實踐,疏解儒家經典,闡明常在常新的中國治理之道;下卷「更化」,探討當下中國通往儒家憲政之路。作者並不準備提出整全的憲制方案,反而保持充分開放的心態。作者認為,唯有歸宗道統,中國之政治秩序才可趨於良善、穩定,但「人能弘道」,當世君子不能不因時而立制,為此不能不廣泛參照西方的法度。
故「儒家憲政」既不同於自由民主憲政或社會主義憲政,亦有別於「儒教憲政」。作者以為,前者無視中國文明傳統、憑空立憲,而失之於「不及」;後者「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而失之於「過」。儒家憲政中道而行,或可供有志於治國平天下的賢明君子採擇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