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拉麵」,你想到的是什麼?
是匠心獨具,博多、札幌、熊本或和歌山各擅勝場的風味拉麵?
是一道來自中國、藉由美國大麥脫胎換骨、而在日本落地生根的暖心料理?
還是有湯有麵、早期被認定是工人與單身漢果腹首選的平價食物?
是匠心獨具,博多、札幌、熊本或和歌山各擅勝場的風味拉麵?
是一道來自中國、藉由美國大麥脫胎換骨、而在日本落地生根的暖心料理?
還是有湯有麵、早期被認定是工人與單身漢果腹首選的平價食物?
日本有超過八萬家餐廳供應拉麵,其中約有三萬五千家專營拉麵生意。每個地區都有其專屬的湯頭、麵條與佐料,而且總是有新的材料組合不斷推陳出新。如今的拉麵,是代表著經濟實惠、年輕與時髦的日本飲食文化形象,是外國人心中再造「日本」成為消費品牌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一碗簡單的湯麵料理,為何能在日本成為世代傳承的國民料理?
拉麵以來自中國的現代食物之姿在日本出現,它在二戰時因糧食短缺銷聲匿跡,最後又在美軍佔領期間、在饑荒遍地的日本以「補充能量」的食物形象回歸。接著又在六○年代後的快速經濟成長時期為年輕勞工階層提供能量,更在七○年代以小資本的獨立拉麵店經營模式成為創業的避風港。
拉麵在日本有許多不同樣貌的化身,每一次的普及都與當時的政經條件有關;它在不同族群裡,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進而構成了完整的拉麵發展史。它的普及與推廣,改變了日本家庭的烹飪與飲食習慣,也無接縫地從勞工階層飲食一躍成為國民料理、並在媒體推波助瀾之下成為最具日本文化性的傳統美食。
一碗拉麵的吸引力已經不只是風味問題,而是涵蓋了集體過去的記憶料理!
拉麵的存在,等同於戰後世代的成長回憶,尤其日清食品為首的速食拉麵產業屢次推出懷舊系列產品,企圖以拉麵的實質與精神食糧形象,和勤勉刻苦的民族精神合而為一;當九○年代末期創立的拉麵店以師傅名號或詩作格言命名,暖簾顏色、裝潢風格與師傅的工作服也與禪宗文化緊密結合而去中國化,擁抱日本傳統風格的經營模式因此更強化了拉麵的國族象徵。日本透過拉麵的定位與包裝,展現出一種與世界連結的新樣貌。
一麵入魂,碗中見日本。拉麵與日本之間的關係,正是一道充滿國家認同與文化再造的課題與使命。
特別推薦
「不論是日本流行與飲食文化的愛好者、新手或學生,本書絕對是一本精彩的拉麵世界指南。」――Samuel H. Yamashita,加州波莫納學院歷史系教授
「索爾特透過精彩的研究讓我們知道美國外交政策在拉麵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讓世人知道拉麵是如何從日本工人的主食成為國家級料理,進而在和風西漸的潮流中站在最前線。」――Eric C. Rath,堪薩斯州大學歷史系教授
「一道來自中國的湯麵,透過戰後美軍佔領的大麥輸入、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到七○年代的推廣、八○與九○年代的國家狂熱、拉麵名家與拉麵博物館的風行,最後再到二十一世紀美國對拉麵和日本文化的擁抱,本書有如名廚張大衛(David Chang)所提供的拉麵名品一樣精彩。」――《紐約客》(The New Yo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