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城市 | 拾書所

人的城市

$ 379 元 原價 480
  城市是人們交換想法、從事商業行爲,或是單純放鬆娛樂的地方,城市的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與公園則成了活動的舞台也催生了這些活動。而揚‧蓋爾,這位公共空間設計的先驅,對人們公共空間的使用有著深入的了解,提供了經改善公共空間,進而提昇都市生活品質的方法。

  楊‧蓋爾強調為人服務的都市設計,每個人都應享有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就像有權得到乾淨的水一樣。人性化的城市,能以其完善的規劃,每天都帶給拜訪者、遊客與在此間工作、生活或遊樂的人們愉悅的經驗與感受。望向窗外可以看到開闊的景色、舒適地坐在住家附近公園的長椅上休憩、擁有機能完整的廣場作為表演或活動的空間,以及良好的行人用路品質。完善設計的都市激勵入住的人們,而不良的設計則殘忍地壓迫居民。

  然而多年來人們幾乎不了解城市規畫的影響。大號誌、大建築,以及很高的噪音強度,是服務汽車的展現,不是宜居的市民城市。揚.蓋爾提出了對現代主義城市與建築的批判與反思,在這些問題的背後是建築師的英雄主義,扭曲又巨大的建築形體表現,完全不在乎市民的感受與基地周邊的脈絡;高空俯視城市的習慣左右了設計師的思維,更是缺少小尺度的市民空間經驗。

  楊‧蓋爾從生活出發的觀念將成爲規劃與建設的重要角色,以人爲本的概念去達成更有活力、安全、永續經營與健康的城市,由「生活、空間、建物群」的順序著手設計,城市為人所建,而為人存在,如同揚‧蓋爾所說:「人們建造城市,城市改變人們。」本書對城市結構與空間使用的深入檢視,將帶給讀者公共空間與社會生活間緊密聯結的精闢觀點。

名人推薦

  揚.蓋爾《人的城市》提供了一個負責任的,歐洲社會建築師的起點。由人的尺度開始。對「大師滿街走,台灣怎麼這麼醜?」的台灣而言,揚.蓋爾結論說了一句有意義的話:「要當一個好建築師,你必須先懂得愛人」。對於發展中國家充斥的「目中無人」卻又自以為是有品味的建築師而言,這絕不是一句肉麻的話。—夏鑄九(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人本城市的建設不單只是建築工程,而是社會習慣的改造工程。台灣遇到的挑戰將是人們的車本習慣及過去40年的都市計畫舊思維。唯有關切人的需求而非建築本身,台灣的都市發展方能向前邁進。—趙家麟(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

  揚‧蓋爾無疑地是最傑出的都市觀察者、不可或缺的都市哲學家,專門解決人們所面臨的環境和健康等疑難雜症。當現今地球上一半人口聚集於都會區,世界各處的棘手問題都需要依靠他本書中的智慧來解決。—強恩奈特‧沙迪克可汗(Janette Sadik-Khan)(紐約市交通部委員)

  揚‧蓋爾在此書中詳述了他的許多重要見解,分析全球各地近幾十年來都市改善計劃的成功案例,並進一步指出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若執政者能多加留意,那麼接下來好幾個世代,人們的生活將更快樂,城市也會更具競爭力。-安利克‧潘那羅沙(Enrique Penalosa)(前哥倫比亞波哥大市市長/現任紐約交通發展協會理事長)

  揚‧蓋爾對於都市運作的洞見不斷的令我們驚嘆不已。本書中,他以自身於歐洲、澳洲、美國等步行公共空間設置和規劃的數據相對照,在在顯示其方法的普世性。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他如何在短時間內將一些都市交通紊亂的街道整劃成步行者的天堂。—彼得‧諾曼(Peter Newman)(現為澳洲科廷大學永續發展學系教授/《韌性城市》作者之一)
 

Brand Slider